- 王梅梅;刘孟琴;杨永春;禹怀亮;石雯茜;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GIS平台,从空间、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0-2015年成都市和兰州市郊县的建设用地变化及城乡融合水平.结果表明,基于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政策,成都市和兰州市郊县的土地利用和城乡融合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2015年成都市和兰州市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中,变化最大的类型是其他建设用地,其次是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增加最小且开始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外部扩张的方式转向内部调整;空间利用碎化趋势明显,近郊区建设用地破碎化速度比远郊区更快;近郊区的建设用地内聚力指数较高且增长较快.成都市和兰州市郊区的城乡融合中主要是社会融合和经济融合,空间融合的作用逐年降低,人口、物流、交通、农业和服务业对于城乡融合的作用逐渐增加,户籍和工业的影响在减弱;从时间变化上看,郊区各县区的城乡融合指数逐年上升,且近郊区的城乡融合速度高于远郊区. 2000年以来,成都市和兰州市的郊县城乡融合度都处于上升状态,目前均处于城乡融合的加速阶段.相比较而言,成都市郊县的城乡融合程度比兰州市的郊县发展更快.成都市郊县城乡融合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兰州市郊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形态.
2022年01期 v.58;No.25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 郑岚;张志斌;马亚兄;董建红;
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模型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揭示甘肃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演变特征,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程度,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200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北高南低”空间格局明显,形成以兰州市和嘉峪关市为主的“双核心”结构.从子系统来看,经济效益呈“先升后降”趋势,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格局;社会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间高、西北部次之、东南部较低”格局;生态效益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间低、西北和东南高”格局.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甘肃省各市州均处于失调状态,主要以中度失调为主,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基础服务设施水平是影响其提升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治理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最强.
2022年01期 v.58;No.259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李瑞红;张志斌;公维民;高峰;马晓梅;
基于用户兴趣点数据,对兰州市住宅与零售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对二者的空间匹配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住宅与零售业形成了“一主多次”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较强的“商住联动”趋势;便利店及超市等较小规模零售业与住宅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强,商场等较大规模零售业与住宅在空间上没有形成显著的协同集聚效应;零售业“临近”住宅布局的趋势较强,住宅“临近”各类零售业的趋势较弱,二者在空间“临近”上呈现非对称性特征;住宅与不同规模零售业辐射范围的空间匹配性差异显著,与不同业态零售业的空间匹配在街道尺度上可以划分为超前、协调和滞后3种类型.总体上,住宅与零售业在地域上形成了“以商引住”、“依居布商”、“商住互哺”的空间布局模式.
2022年01期 v.58;No.259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 王波;潘琨;
基于银川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状态指数和生态安全度指数,进行长时序时空格局变化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1980-2018年银川市土地利用中建筑用地大幅增加,耕地整体上升,草地与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和水域保持稳定;银川市的土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建筑用地空间连通性越来越好,城市发展布局越来越合理化,最大斑块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蔓延度指数能够很好地揭示银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 1980-2018年银川市土地利用频繁转移导致景观格局空间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先转变为耕地,部分耕地再转变为建筑用地.建筑用地的分布最集中且分离度和破碎度不断降低,景观水平上整体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及均匀度增加,多样性指数高的区域不断扩大,城市景观向规则和均衡化方向发展;银川市的整体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度从1980年的0.657上升至2018年的0.766,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
2022年01期 v.58;No.259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7K]
- 王潍诚;王杰;
作为冰川动力学重要参数之一的底部剪切应力,受冰川自身属性以及冰-岩界面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但这些因素能驱使该参数发生何种及多大幅度变化却仍不明晰,阻碍了冰川动力学模型可靠性和精度的提升.本研究借助相关公式和中国西部14条山地冰川的冰面、冰床高程数据,计算冰川底部剪切应力并分析其特征.结果显示,冰川底部剪切应力主要受冰川形态类型控制,呈现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坡面冰川依次减小的规律;冰川性质是底部剪切应力的次一级影响因素,表现为同一冰川形态类型时,海洋型冰川的底部剪切应力明显高于极大陆型和亚大陆型.在相关研究中,山地冰川底部剪切应力取值首先应考虑冰川形态,再适当关注冰川性质的差异.
2022年01期 v.58;No.259 39-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丁家宝;张福平;张元;宁亚洲;曾攀儒;
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模块对2000-2015年青海湖流域的产水量进行模拟,结合未来气候情景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对2025-2050年产水量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青海湖流域产水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 2000-2050年子流域产水深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青海湖湖区的西部,相对高值区位于湖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的祁连山区;代表性浓度路径(RCP) 4.5情景下2025-2050年青海湖流域产水量呈波动减小的趋势, RCP 8.5情景下产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两种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上的产水深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来气候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小.
2022年01期 v.58;No.259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 唐源蔚;何毅;张亚丽;
利用1989/1990年Landsat TM, 1998/1999年TM, 2011年TM和ETM+以及2015年OLI遥感影像资料,运用比值阈值法(TM/ETM+为b3/b5, OLI为b4/b6)结合目视解译法,提取天山阿拉套和博罗科努山脉4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15年阿拉套山脉的冰川面积退缩率为(25.03±2.56)%,面积年均变化率为(-1.10±0.04)%/a;1989-2015年博罗科努山脉的冰川面积退缩率为(22.97±2.62)%,面积年均变化率为(-0.96±0.04)%/a.两座山脉的冰川在2011-2015年加速退缩,小冰川(<1 km~2)的退缩速率快于大冰川.研究区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数量相对较少,冰川的退缩率较低,说明研究区冰川末端的表面冰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冰川消融.暖季(4-10月)气温的升高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小冰川的数量以及冰川所处的海拔和坡向有关.
2022年01期 v.58;No.259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 鲁松松;黄宇哲;张梦洋;
结合基因组、转录物组、分子进化和蛋白质结构等分析探讨红尾沙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有鳞类基因组中包含SOD1、SOD2和SOD3 3类基因,其中SOD1基因具有较高的进化速率,且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占优势,是行使清除自由基功能的主导者.与低海拔荒漠沙蜥相比,红尾沙蜥肝脏组织中SOD1基因及脑和心脏组织中SOD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说明不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适应策略不同.分子进化和蛋白质结构分析表明,红尾沙蜥SOD1基因受到强烈的正选择,其中43A-Q突变增强了蛋白质的亲水性,有利于蛋白质在细胞中积累到较高的浓度, 31S-N和106Q-R联合突变通过局部构象改变引起活性中心部位体积的增加,可能通过增加活性中心与底物接触的几率而提高催化效率.红尾沙蜥SOD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SOD1和SOD3的表达上调及SOD1催化效率的提高.
2022年01期 v.58;No.259 69-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 高翔;黄星星;刘宽梅;米小婷;温蕊阳;
基于2001-2019年MODIS数据与1985-201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部及毗邻区41个气象站点逐日数据判断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降水的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时间尺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35 a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年、季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均不同程度上升,保护区呈暖湿化发展; 19 a来保护区年、季尺度的NDVI皆呈升高趋势,植被改善区占保护区面积的61.9%,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北部.年、季尺度NDVI与气温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之间有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区域差异,说明NDVI对气温变化更敏感,气温是保护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 NDVI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年尺度上,保护区85.5%与68.8%的区域NDVI分别与气温及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59.8%的区域重合,说明该区域的NDVI发展受气温和降水共同驱动;季尺度上,保护区春、夏、秋季分别有80.6%、77.3%、83.8%区域的NDVI与同季气温呈正相关,分别有71%、72.7%和59.2%区域的NDVI与同季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重合区域占保护区比例分别为57.8%、56.4%和58.8%,说明保护区有50%的区域植被发展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
2022年01期 v.58;No.259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蒋强;魏林波;李艳;胡小玲;刘子奇;黄万龙;
通过高精度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整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湿季(5-9月)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7、8月是降水最多的时段.对降水周期进行小波分析发现,“准单周振荡”信号在整个湿季是最显著的;“准双周振荡”信号在7、8月是最主要的.祁连山地区存在显著的午后、夜间降水特征,且山南降水多于山北.利用双线性插值的方法对祁连山的东、中段进行剖面分析,挑选区域性降水个例,合成分析降水的大气环流场及水汽场,发现祁连山地区降水偏多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为中高纬度“一槽一脊”、中纬度巴尔喀什湖大槽、低纬度地区孟加拉湾气旋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有利的地形、更好的水汽条件及西北涡的存在是7、8月祁连山山南降水普遍多于山北的原因.
2022年01期 v.58;No.259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6K] - 农兰萍;王金亮;玉院和;
为了将空间分辨率约为27 km×27 km的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MM) 3B43数据降尺度为1 km×1 km,并对比不同植被参数下TRMM 3B43降尺度效果,以云南省为研究区, 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MOD13 A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7A2H GPP数据、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不同植被特征参数的TRMM3B43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采用线性相关系数、偏离率和均方根误差验证云南省整体、不同气候区及单气象站点TRMM数据的降尺度精度.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特征参数中,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NDVI数据为基础的降尺度结果为佳,利用EVI进行降尺度的结果较差;各时间尺度下,以月尺度的降水数据降尺度结果最佳,其中降雨量较多的月份相关性更高,其次为季节尺度,其中以秋季降尺度最佳,年尺度下的降尺度综合精度评价结果较差;不同气候带下,边缘热带区域内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其次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区TRMM降尺度结果稍差;单气象站点中,江城、丽江等站点处的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贡山站点降尺度效果最差,与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有联系.
2022年01期 v.58;No.259 99-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6K] - 毕鸿儒;张越;陈思宇;汪志远;赵丹;杨耀先;
利用海-气耦合全球气候模式MIROC6探讨1850-2014年人为气溶胶(AA)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近百年来AA辐射强迫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AA的大量排放导致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550 nm处AA光学厚度(A_(550))增加了50%,在欧洲中西部、印度和中国东南部,A_(550)增长趋势分别为0.38、1.13和1.05/10 a.硫酸盐气溶胶和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于印度及中国东南部等地2014年硫酸盐气溶胶柱浓度在印度及中国东南部增长至40.63和36.97 mg/m~2,相比于1850年分别增长了39.47和32.32 mg/m~2.AA辐射强迫使全球大部分地区地表辐射冷却.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气层顶处的全球年平均AA辐射强迫为-0.82 W/m~2;地表AA辐射强迫为-1.07 W/m~2.AA辐射强迫导致全球地表温度降低0.05~0.12℃,部分抵消了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效应.
2022年01期 v.58;No.25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 陈金车;王金艳;苏士翔;孙彩霞;谢祥珊;
根据甘肃省华家岭风力发电场的风场变化特征,利用风电场2017年8月-2018年7月的风电功率监测数据及同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值模式预报资料,用随机森林(RF)算法分析和筛选出主要的预报因子,分别选择RF、极限学习机和支持向量机3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报模型,通过对比预报效果,得出适合的预报方法和模型.结果表明, RF算法的平均预报均方根误差为15.6%,预报效果优于极限学习机和支持向量机(预报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8%和17.2%). RF算法在风电功率的短期预报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预报值与实际监测值更加接近;基于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风电功率预报模型的预报结果误差值都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风速的减小而减小.
2022年01期 v.58;No.259 124-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张会鸽;李风云;张海霞;蒲巧生;魏花萍;马芳丽;靳修;张浩力;
冠状病毒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传染,气溶胶是SARS-CoV-2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有必要对定点医院不同大气环境中新型冠状病毒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了SARS-CoV-2疫情期间在兰州定点医院的公共区域(低风险区域)、隔离病房缓冲间(中风险区域)和隔离病房(高风险区域)收集的21份气溶胶样本.气溶胶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定点医院不同区域的严格消毒措施能有效消杀SARS-CoV-2病毒,降低定点医院空气传播病毒的风险.
2022年01期 v.58;No.259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刘海博;刘雷;杨龙星;辛存林;
采用虚拟晶体近似固溶体模型,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V元素含量的变化对NbMoTaWV_x难熔高熵合金的晶体结构和弹性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NbMoTaWV_x难熔高熵合金均为单相无序体心立方结构, V较小的原子半径和密度导致合金的晶格常数和密度减小. V的添加会降低合金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但合金的韧性和各向异性会增强.价电子浓度可能是影响合金结构和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价电子浓度降低,其晶体结构稳定性和理论强度有所下降,但韧性和各向同性会增强.
2022年01期 v.58;No.259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