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晔桐;孙国强;杨永恒;王猛;马富强;张成娟;赵健;史基安;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主年龄区间分别为380-480和200-32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432和249 Ma;次级年龄区间分别为2000-2500、1400-1800、800-1000 Ma,峰值年龄不明显. 5个年龄区间分别代表了柴北缘造山带5次不同的构造事件:古元古代岩浆事件;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古生代柴达木板块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对比结果证明了马北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嗷唠山和吐尔根达坂山,水动力条件稳定,沉积物源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2019年02期 v.55;No.242 141-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 刘芬良;高红山;胡小飞;李宗盟;潘保田;王姣姣;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利用ArcGIS和MATLAB中的河流纵剖面工具对金沙江攀枝花-凹嘎段水系的河道纵剖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大多数支流的河道纵剖面呈上凸型,发育一个或多个裂点,将河道分割成若干河段.其中,大部分裂点聚集分布在海拔2 000~2 300, 1 600~1 800和1 400~1 500 m,可以与该区广泛发育的三级夷平面相对应,共同指示了该区地势上的不整合.根据对裂点之上古河道纵剖面的重建,获得了河谷累积的下切量,结合区域侵蚀速率研究,推算这3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3.47、2.19和1.45 Ma,说明目前的金沙江河谷是从晚上新世以来河流自夷平面上下切而形成的新蚀河谷.
2019年02期 v.55;No.242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 刘惟庆;乔雨;薄婧方;牟传龙;童金南;姚建新;
采用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方法对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碎屑岩进行了风化程度、物源和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地区大隆组沉积岩富SiO_2、Al_2O_3和Fe_2O_3,贫CaO,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2.18%、9.77%、2.96%与0.08%;矫正烧失量后, Fe_2O_3T~+MgO(均值4.25%)、TiO_2(均值0.44%)、Al_2O_3/SiO_2(物质的量比值,均值0.16),最接近活动大陆边缘特征值.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较强,δ(Ce)为0.68~1.00,均值0.86,轻微亏损;δ(Eu)为0.36~0.72,均值0.56,中等亏损.大隆组泥质岩(Gd/Yb)N<2.0,物源主要来自后太古宙上陆壳沉积岩;大隆组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为0.56~1.36,平均值0.89,其中下部ICV> 1,指示长兴期早期扬子板块北缘构造运动强烈,物源可能直接来自活动大陆边缘初次沉积物;上部ICV<1,表明沉积物在稳定构造环境下沉积,物源具有沉积再旋回特性;大隆组下段风化指数(CIA)=65~70,其上段CIA=72~84,气候经历了由干冷向高温转变过程; ICV与CIA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r=-0.93), CIA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输入碎屑物质差异造成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判别图解综合分析表明,大隆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物源具有长英质岩属性,源区以扬子板块北部的秦岭造山带为主.
2019年02期 v.55;No.242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3K] - 刘东晓;第鹏飞;张鑫;王玉玺;汤庆艳;王金荣;龚全胜;梁志录;田向盛;
对早子沟金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温和H-O-S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20.8~257.5℃,主要集中于150~230℃(平均为178.0℃),冰点温度介于-3.6~-0.1℃(平均为-1.6℃).由此计算得到盐度介于0.18%~5.86%(平均2.61%),密度介于0.78~0.97 g/cm~3(平均0.91 g/cm~3).对6件石英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D_(V-SMOW))介于-99.8~-91.40,δ(~(18)O_(H2O))介于-2.53~4.08,表明成矿流体可能由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混合形成.黄铁矿样品的δ(~(34)S)均为负值,具有较窄的分布区间,介于-14.2~-7.6,说明成矿物质可能由区域内的岩浆岩或变质岩所提供.早子沟金矿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中,此时岩石圈拆沉导致软流圈上涌,引发下地壳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晚期热液携带成矿物质向上运移,经受了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混合作用,最终,含矿热液在构造破碎带中沉淀、富集成矿.
2019年02期 v.55;No.242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 杨丽萍;刘飞;李雁飞;刘晶;李国强;金明;
以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的居延泽为研究区,利用高级积分方程模型模拟了不同条件下,后向散射系数对雷达入射角(θ)、土壤水分(M)、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居延泽地区,随着θ的减小、M的提高、S的增加和L的减小,裸露地表的后向散射系数逐渐增大;随着θ的增大、M的提高、S的增大以及L的增加,裸露地表后向散射系数对各参数的敏感性均逐渐降低.
2019年02期 v.55;No.242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2K] - 郭阳;左洪超;王扶斌;谢祥永;陈伯龙;董龙翔;
基于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的辐射观测数据和两组土壤观测数据,分别使用PlateCal法、谐波法和TDEC法计算了地表土壤热通量(G_0),发现不同方法计算的G_0差异达3%~11%.分析了3种方法所需输入数据(长波辐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的观测偏差,其中5 cm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偏差较大(约20%~30%),长波辐射的观测偏差较小(约1%~2%).分析不同方法计算的G_0对观测资料偏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PlateCal法对5 cm土壤热通量和5 cm土壤温度的观测偏差较敏感,而谐波法和TDEC法对5 cm土壤温度的观测偏差最敏感.两组观测数据计算的G_0差异显著,PlateCal法、谐波法和TDEC法的差异分别为11%、20%和16%,主要是由计算方法所需输入物理量的观测偏差和计算方法对各物理量的敏感性共同决定的.
2019年02期 v.55;No.242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7K] - 刘晨;刘晓岳;张萌;马凯明;张良;于海鹏;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CLDAS-V2.0降水产品、单站雷达、FY-2G红外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兰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6月亚洲中高纬度气候异常,极涡位置明显偏南,黑海以东至鄂霍茨克海有东风异常,青藏高原至江淮地区低值系统活动频繁,西北地区易受冷空气入侵;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利于水汽向西北内陆输送,为此次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分裂南下的蒙古冷涡是本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底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冰雹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大气层结上冷下暖、上干下湿,近地层存在逆温层,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 0℃层与-20℃层高度、厚度适宜,适合冰雹生长;卫星、雷达资料表明,黑体温度低值区、强回波中心与冰雹落区对应较好,可作为强雷雨或冰雹天气的预警指标.
2019年02期 v.55;No.242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7K]
- 王向涛;陈懂懂;李奇;徐世晓;赵新全;赵亮;
研究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及养分的季节动态,选择青海湖南岸的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的返青期(5月)、盛草期(8月)、枯黄期(10月)和枯草期(1月)分别采集地上生物样品,对可食牧草的产量以及养分质量分数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天然草场返青期总产草量(风干重)平均52.21 g/m~2,盛草期154.66 g/m~2,枯黄期92.90 g/m~2,枯草期25.83 g/m~2,可食牧草分别占66%、76%、83%、100%;返青期牧草中w(粗蛋白)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w(粗灰分)、w(水不溶灰分)、w(酸不溶灰分)均从返青期到枯草期逐渐递增,且不同时期差异显著; w(水溶性灰分)从返青期到枯草期递减(2.42%~0.59%);盛草期和枯黄期w(粗脂肪)远高于其他时期(P<0.05); w(中性洗涤纤维)、w(酸性洗涤纤维)和w(纤维素)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天然草场盛草期的营养输出高于其他时期,枯草期最低.研究区高寒草场可食牧草数量多,可食性好.枯草期与青草期相比,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处于一年中最低点.估算青海湖南岸高寒草甸适宜载畜量,即数量载畜量,为2.57羊单位/hm~2.
2019年02期 v.55;No.242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张晓玉;朱国锋;张丽丽;赵爱婷;
基于1997、2008、2017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基于ENVI软件计算机自动和目视解译识别获取庄浪县苹果园地地块,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景观指数相结合分析方法,研究庄浪县1997-2017年苹果园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苹果园地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苹果园地面积近20 a内呈增长趋势, 2009-2017年的增长比1997-2008年的更显著;空间变化上,苹果种植区随时间的推移在高程上逐渐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在坡度上由平坡向缓中坡扩展,在坡向上向南坡和东南坡扩展;驱动因素上,庄浪县苹果园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口的变化和农业发展资源的迁移.
2019年02期 v.55;No.242 204-210+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 张岚;陶晨;张迎梅;
采用自主研发的气动雾化法装置,模拟自主呼吸条件下暴露于污染大气环境的真实状况,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不同暴露时间对小鼠肺、脑、心、肝、肾、睾丸等靶器官组织损伤程度及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导致小鼠的氧化应激效应.结果显示,可吸入颗粒物经气动雾化法暴露后导致小鼠肺、肾、肝、心等多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诱导肺组织发生明显的氧化应激,肺组织可作为可吸入颗粒物毒性机制研究的靶标组织.
2019年02期 v.55;No.242 21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3K] - 程龙;王晓平;王媛;曾瑾;刘晓明;李勇;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方法分析了强毒株人型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减毒株卡介苗(BCG)感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株A549中微小RNA-146a (miR-146a)的表达情况;构建miR-146a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分析在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对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Mtb感染可引起A549细胞中miR-146a表达上调;当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感染组中TLR2的表达表现为感染后显著抑制, H37Rv感染组中TLR2表达差异不显著; TLR4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对TLR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TNF受体关联因子6 (TRAF6)、核因子κB (NF-κB)和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均表现为感染后的抑制作用,而IL-8表达影响不明显.说明在AECⅡ细胞抗Mtb感染过程中, miR-146a负调控TLRs信号通路中MyD88、TRAF6、NF-κB和IL-6等来调控AECⅡ细胞对Mtb的感染过程.
2019年02期 v.55;No.242 219-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7K]
- 乔虎生;陈倩;
设S是幺半群, I是S的真右理想, A(I)是S的关于I的二次拷贝的融合余积. A(I)是研究S-系的同调分类问题的重要工具,但A(I)的平坦性覆盖却没有考虑.研究了A(I)的平坦性覆盖,推广了已有结论.
2019年02期 v.55;No.242 22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徐聪;王记增;周又和;
通过有限区间上的Coiflet函数逼近,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小波求积方法.采用边界延拓技术以抑制出现在直接使用小波基近似的区间有界函数的边界跳跃现象,建立了不同阶导数的关系.最高阶导数可作为未知函数表达原微分方程.给出了多个典型的数值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计算精度与效率.
2019年02期 v.55;No.242 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彭聪明;赵敦;
研究了非线性分数阶Schr?dinger方程解的爆破估计,利用分数阶Leibniz法则和Gagliardo-Nirenberg不等式,获得了爆破解的下界估计,所得结果是对文献[5]中爆破理论的补充.
2019年02期 v.55;No.242 241-243+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魏强;摆玉龙;段济开;常明恒;范满红;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自治混沌系统,包含4个参数常量和3个非线性项.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了该三维混沌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如Lyapunov指数谱、Poincaré截面及分岔图等.设计了该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混沌系统与之前的混沌系统并不拓扑等价.与其他混沌系统相比,新系统的各相相图是不对称的,运动特性较复杂、无序.搭建了系统硬件电路,各相相图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通过耦合反馈同步法实现了两个混沌电路系统的同步控制,为新混沌电路理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9年02期 v.55;No.242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2K] - 魏光杏;周献中;卜锡滨;
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与人工蜂群优化的灰度图像分割算法,利用模糊C均值算法中的模糊隶属函数,快速计算人工蜂群优化算法中的最优聚类中心,使得图像分割速度加快,精度更高.选取合成的、经典的以及添加噪声的医学图像,分别使用多种分割算法进行分割并比较,在收敛性、时间复杂度、鲁棒性和分割精度方面表现更好.
2019年02期 v.55;No.242 250-254+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5K] - 孔月萍;江婧;张倩;王涵;
针对朝向非正南(东)的场地中光伏阵列的朝向影响发电量的问题,研究了光伏阵列接收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各因素与阵列朝向间的关系模型.以接收太阳辐射量最大为目标设计了光伏阵列的优化排布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阵列的太阳辐射接收量.
2019年02期 v.55;No.242 25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裴小兵;于秀燕;
针对物流工程中的易变质产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矩阵模型及精英保留策略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利用贪婪准则初始化种群,用以提高初始种群质量;提出一种概率矩阵模型,通过记录各客户配送信息并将配送信息转化为概率来选择每代的配送顺序,同时结合精英保留策略,用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为增加解序列的多样性,将单点交叉与顺序交叉相结合的交叉方式引入人工蜂群算法中.通过对实例的仿真及算法比较,验证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具有良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及较好的求解效果.
2019年02期 v.55;No.242 26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 刘璞;李丽平;廖镜彪;郭兴苗;张永瑞;
利用能源消耗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估算出2015年上海夏季人为热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市区人为热通量最大值约为122.6 W/m~2,将此估算的人为热耦合在中尺度模式单层冠层方案中,模拟了人为热对上海夏季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热的增加导致上海夏季感热增加约86.3 W/m~2,温度升高约1.4℃;边界层高度约上升60 m; 10 m风速约增大了0.5 m/s.人为热使城郊温度差异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结构,城郊对流得到发展.
2019年02期 v.55;No.242 267-273+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