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本泓;李小苗;马振华;冯展涛;彭廷江;宋春晖;李吉均;
运用末次间冰期以来兰州西津黄土钻孔和靖远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分别以综合年龄模型MG、粒度年龄模型、磁化率年龄模型、综合年龄模型GM为计算方法,建立了兰州和靖远黄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4种时间标尺.经过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的相关性分析和具有同步信号的气候变化事件的验证,表明综合年龄模型MG具有较高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方法建立兰州黄土地层年代标尺的可行性.在重建第四纪兰州黄土长序列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年龄框架时,磁化率年龄模型用于计算古土壤层,粒度年龄模型用于计算黄土层,得出综合年龄模型MG比单个年龄模型计算整个剖面年龄更加准确,相对精度更高.
2017年06期 v.53;No.234 71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王兆夺;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查小春;
通过沿着淮河上游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桐柏县卢庄村附近淮河北岸发现了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粒度分析.对所获得的分析数据,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分离出4个端元,以识别沉积动力环境,鉴别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不同的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端元组合特征,各个端元皆能够很好地指示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其中端元1可能指示了沉积物在沉积后受到次生风化作用强度特征;端元2可能指示了生物成壤过程和农业耕作活动等对沉积物的后期影响;端元3可能代表了沉积过程中受到风成动力作用的特征;端元4比较明确地指示了特定物源条件下流水动力环境.将端元分析与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相结合,在此全新世地层剖面鉴别出6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鉴别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从河谷黄土古土壤剖面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2017年06期 v.53;No.234 720-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刘东晓;王玉玺;贾志磊;王晓伟;张翔;王军;马永东;
对塔里木克拉通大红山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的w(~(207)Pb)/w(~(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 732.3±7.4 Ma.大红山花岗岩的全岩δ~(18)O_(V-SMOW)=7.6‰~8.6‰,它们富硅、富碱,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以及较高的w(Rb)、w(Th)、w(Y)、w(Ga)、w(Nb)和较低的w(Sr),w(Zr)+w(Nb)+w(Ce)+w(Y)和10~4×w(Ga)/w(Al)均较高,因此,它们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w(Sc)/w(Nb)-w(Y)/w(Nb)图解,大红山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通过计算18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饱和温度T_(Zr)=732.45~1 128.33℃,属高温花岗岩.大红山花岗岩是由挤压体制向伸展转变过程的地质记录,可能受地幔底辟作用,软流圈地幔上涌带来的热导致下地壳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记录了塔里木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聚合后的高热事件,是克拉通大规模裂解初期阶段的痕迹.
2017年06期 v.53;No.234 727-73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 杜丁丁;徐荣海;叶生霞;张成君;翟新伟;
通过主量、微量与稀土元素的研究,红山铁矿区内硅质岩具低Si、高Fe和低Al的特征.(w(Fe)+w(Mn))/w(Ti)、w(Fe)/w(Ti)、w(Al)/(w(Al)+w(Fe)+w(Mn))显示热水沉积硅质岩特征.硅质岩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丰度大多亏损,其中Ba富集较为明显.w(U)/w(Th)与w(Sr)/w(Ba)表明具热水沉积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经北美页岩标准化,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w(La)/w(Ce))_(CN)=1.082~1.353,具大陆边缘深海的硅质岩特征.红山铁矿为热水沉积成因有关的铁矿床,有陆源物质介入,当时形成于大陆边缘深海环境.
2017年06期 v.53;No.234 73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吴小力;李荣西;李纯泉;斯尚华;李得路;赵帮胜;程敬华;王建广;乔博;
通过对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油气充注特征,划分油气成藏期次并确定其成藏时间.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存在3幕2期油气成藏:第1期发生在海西晚期283~252 Ma,可分为2个幕次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283~272Ma)以低成熟度油气成藏为主,第2幕(268~252 Ma)油气大规模成藏,具混源充注特征;第2期发生在喜马拉雅中-晚期16~3 Ma,主要以高成熟的油气成藏为主,油气成分较均一.在两期油气成藏中,海西晚期油气成藏规模大,为主成藏期.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玉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史.
2017年06期 v.53;No.234 740-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 杨亮洁;杨永春;
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RS、GIS技术,根据2006、2010、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借助碳存储和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对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碳效应进行剖析,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规划.结果表明: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增加明显,林地略有增加;草地、耕地和水域呈减少趋势,耕地和草地减少显著,大量转化为未利用地,弃耕和荒化现象明显;建设用地是最重要的碳源,林地、水域、耕地、草地是主要的碳汇,未利用地的碳收支密度较低,但面积较大,对区域净碳储量贡献较大;土地利用碳存储量大于碳排放量,存在碳吸收盈余现象,但是盈余的空间有缩小态势.在增汇减排目标的模糊线性规划情景下,石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石羊河流域的碳存储增加了1.7331×10~9 kg,碳排放减少了4.898 4×10~9 kg,净碳存储量增加了6.631 5×10~9 kg,碳排放明显减少.规划方案增汇减排的效果明显,有效缓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2017年06期 v.53;No.234 749-756+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徐兵祥;白玉湖;陈桂华;冯汝勇;陈岭;
提出运用解析模型进行不确定性产量预测的方法.利用已有地质认识和钻井初步设计,确定地质和工程参数范围和分布函数,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抽取样本,采用解析模型进行产量预测,给出P10、P50、P90概率产量曲线和最终采出量.该方法具有3点优势:可得到产量概率分布,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早期评价风险;可进行产量敏感性分析,找寻评价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识别甜点区;可适用于已开发区块,利用典型井的生产数据,采用解析模型进行流动阶段分析和历史拟合,获得较准确的参数范围和模型,校正后的模型预测产量较递减方法更可靠.实例应用表明:预测的P50概率产量曲线与实际生产曲线较符合;在给定参数范围内,压裂区改造后渗透率对产量影响最大,裂缝长度、导流能力、裂缝条数对产量影响依次减弱,压裂设计时需考虑.
2017年06期 v.53;No.234 757-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谌文武;张起勇;张帅;崔凯;杨朋朋;张克文;
通过研究SH灰土和糯米浆灰土两种加固材料保护土遗址.通过对比分析灰土保水性、吸水性和收缩性对灰土物理性质,无侧限抗压强度、纵波波速、青砖-灰土黏结强度和抗剪强度对灰土力学性质,研究干湿冻融循环对灰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针对拜寺口塔林62座塔基修复选择最适灰土.
2017年06期 v.53;No.234 764-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 孔冬艳;李钢;王会娟;汪宇欣;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以旱蝗灾害为主线解析1689-1693年中国重大的群发性灾害事件,旨在复原灾害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探讨其社会影响和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时间上5种灾异各年县次均呈波动变化,旱、蝗变幅最大,1691年为旱蝗峰值年;旱蝗灾害的核心区域均位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二者都经历了始发期-发展期-严重期-衰退期-尾声期的完整周期;旱灾和蝗灾的热点区域均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而涝灾的热点区域不显著,且旱、蝗的高等级灾害有很强的空间对应关系;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而涝-蝗组合则零星分布,表明旱-蝗关系较涝-蝗关系紧密;旱、蝗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和疫灾,导致米价上升和战争频发,体现了灾害的时空传递与承继;空间上饥荒要比旱蝗灾害分布更为广泛和分散,滞后性疫灾较饥荒更长;旱、蝗灾害的高发期对应中国华北和全球气候的相对温暖期和厄尔尼诺的盛行期.
2017年06期 v.53;No.234 770-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王方圆;杨晓凯;赵传燕;张建飞;黄晖云;葛丽娟;解欢欢;乔雨;
选择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于2015年生长季(5-10月),利用HOBO U20-001-04自计式水位计对流域出口地下水位进行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流域地下水动态.结果表明:距河道由近及远,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加;从平均状况看,5-6月中旬,地下水位缓慢抬升,6月中旬-7月水位抬升最为明显,7月初达到最大值;7月中下旬-8月,地下水位波动,9月以后处于稳定状态;5-10月整个雨季的总降水量为299.95 mm,水位变幅为1.374 m.地下水位埋深5-6月中旬受降水和气温共同影响,气温占主导作用,6月中旬-9月主要受降水量的制约.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具有滞后和累加效应.
2017年06期 v.53;No.234 779-783+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曹帮军;张述文;杨茜茜;李彦霖;李少英;
选取"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2008年8月盈科灌区绿洲站植被与其他陆面观测资料,计算夏季地表层能量存储与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分析其对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结果表明,考虑能量存储后,能量不闭合残差降低,其中当地时间09:00-12:00减小最多;日平均闭合率增加了0.13,07:00-09:00提升0.23,其中0.09来源于植被冠层热存储和光合作用耗能.加入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后,残差日均方根值减小24.2 W/m~2,12:00-15:00减小最多;日均闭合率增加0.07,15:00-17:00提升0.17,其中0.12来自于平均垂直速度潜热输送贡献.在涡动相关观测中加入平均垂直速度能量输送后,感热通量日均方根值提高了16.5%,潜热通量值增加了7.4%.
2017年06期 v.53;No.234 784-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 赖锡柳;王颖;杨雪玲;安伟铭;顾建伟;
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的产业布局,通过污染源识别出对兰州新区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污染源主要为石化园区与燃煤电厂,分别利用AERMOD与CALPUFF模拟了兰州新区SO_2小时平均、日平均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探讨了两种模式模拟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模式模拟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高值区均集中在石化园区附近,AERMOD模拟结果影响范围较小,主要与该模式只采用单点气象数据代表模拟范围内的气象场有关;两种模式模拟的峰值差异较大,CALPUFF模拟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普遍高于AERMOD,主要原因是CALPUFF扩散模型在复杂下垫面考虑烟团遇障碍物回流造成质量浓度叠加,从而导致污染物质量浓度较大.
2017年06期 v.53;No.234 792-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张晶言;白建军;于茜;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MOD13A2和MOD11A2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_s,构建T_s-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拟合的干湿边方程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反映旱情的指标,监测关中地区2013年2-5月每16 d的干旱状况,并利用区域内气象站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MOD11A2数据反演的T_s与实测对比平均误差为0.258℃,反演结果能够代替实际T_s参与计算.利用该地区实测的10、20 cm土壤湿度数据与遥感反演的TVDI值进行线性拟合,发现TVDI与20 cm土壤湿度相关性更高,表明TVDI更能反映和指示距地表20 cm的土壤水分状况.关中地区春旱最严重出现在3、4月份,旱情主要以中旱为主;渭河平原整体干旱情况比南部秦岭地区严重,尤其是关中东北部渭南和咸阳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南部秦岭山地以湿润和正常为主.旱情整体呈现东北较重,西南较轻的分布.从监测结果看,TVDI能够较好地反映关中地区春季的实际旱情,适用于关中地区春季的旱情动态监测.
2017年06期 v.53;No.234 799-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王金虎;张其林;魏鸣;李祥超;楚志刚;胡汉峰;黄建松;
为了认识冰晶粒子群在94 GHz频率下的散射特性,利用互散射、相干Mie散射以及简单叠加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得到的粒子群散射结果明显不同,目前的雷达气象方程使用简单叠加法计算粒子群的散射时不能精确地反演云的微物理特征,如冰水含量及有效半径等.利用3种方法比较了不同位置、不同复折射指数、不同尺度参数以及不同数量的粒子群散射强度特性后发现云的多次散射特性不能被忽略.
2017年06期 v.53;No.234 807-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方雪;田文寿;韩元元;张健恺;丁林梅;
使用WRF-Chem模式,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3年3月8-13日发生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连续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卫星资料和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有3大沙源地,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除腾格里沙漠有3次起沙过程外,其余沙源地均有2次连续的起沙过程.起沙后沙尘气溶胶向西南输送翻越青藏高原东侧向高空输送,在不考虑气溶胶的直接、间接辐射效应以及湿沉降过程的条件下,沙尘气溶胶起沙2 d后到达200 hPa,进入下平流层,强上升运动是其进入下平流层的主要原因.
2017年06期 v.53;No.234 815-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