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部资源与环境

  • 甘肃窑街中侏罗统植物化石角质层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王瑾;刘春辉;毛腾;袁修财;李义杰;孙柏年;

    通过分析采集自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的炭质泥岩、油页岩、泥岩中的饱和烃馏分和芳烃馏分以及裸子植物化石角质层中的相同组分,在样品中检测出表征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裸子植物角质层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母源之一.结合藿烷母质类型等参数的分析,表明烃源岩样品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且水生藻类有一定贡献.植物化石角质层样和烃源岩样中表征细菌微生物作用、指示沉积环境以及判断样品成熟度的参数均吻合,说明窑街盆地中侏罗统的沉积相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的半深湖相或滨浅湖相,沉积介质为淡水-微咸水,有机质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研究结果对深入分析窑街盆地中侏罗统烃源岩沉积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2017年04期 v.53;No.232 427-435+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InSAR地表形变数据的降采样

    杨珍;张永志;张文军;焦佳爽;叶凯;槐岩珂;

    利用InSAR形变数据进行反演研究时,InSAR数据地面空间覆盖范围广,获取的数据点数量多、密度大,包含有较多的误差点,会制约反演效率,影响反演结果的精度.为了提高反演的计算效率,保证迭代收敛,对InSAR形变数据进行了降采样研究,以西藏自治区当雄县2008年Mw 6.3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数据为例,研究了基于降低分辨率的3种降采样方法: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三次卷积内插法,对3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卷积内插法最适合InSAR地表形变数据的降采样.为了进一步提高降采样成果质量,对三次卷积内插值法进行改进,改进后获取的降采样形变数据能有效减少采样点数,较好地保存形变场的细节信息.

    2017年04期 v.53;No.232 436-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柴达木盆地台深1井新近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叶生霞;徐荣海;杜丁丁;金兴明;张成君;

    通过深入研究柴达木盆地台深1井新近系碎屑岩的孔隙结构及其微观电镜观察、压汞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台深1井新近系碎屑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类,填隙物质量分数中等-高;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及少量的晶间微孔和铸模孔.喉道类型有片状及弯片状喉道、孔隙缩小型喉道.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受到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狮子沟组碎屑岩物性属于中-高孔、低-中渗;上油砂山组碎屑岩属于低-特低孔、特低渗.狮子沟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可以成为相对较好的油气储层,埋藏较深(3150~4290.9m),具有碎屑岩,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特征.在早-晚成岩作用阶段有机质的热成熟作用形成大量的有机酸,对碎屑岩孔隙度和连通性有明显的建设性,是油气储集的有利场所,可作为重点的油气勘探对象.

    2017年04期 v.53;No.232 44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杜江民;张小莉;王青春;封从军;郭岭;张晓龙;盛军;

    基于岩心观察、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以及压汞分析,发现裂缝在英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裂缝为英西地区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压汞分析结果显示裂缝的总体积约占储集空间总体积的1/4~1/3;岩心和岩石薄片中均可见到较多裂缝中残留着原油,裂缝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被盐类矿物完全充填的裂缝具有较强的封盖作用,利于保存油气.英西地区裂缝较为发育且控制着油气的富集与高产,利用裂缝地震预测软件GeoFrac可对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预测和精细刻画,为寻找裂缝性储集体的井位部署提供技术指导和勘探建议.

    2017年04期 v.53;No.232 452-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地气系统的影响

    高星星;陈艳;张武;鲁澎学;

    利用ISCCPD2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宏观参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NCEP资料分析了不同云类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利用CERES SSF MODIS Edition 3A资料分析了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云量分布整体呈自东向西减少的态势;总云量、低云云量、总光学厚度和总云水路径的分布形势很相似;水高积云、水积云、卷云和冰高积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小,冰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及云光学厚度均较大;出现最多的是卷云,最少的是冰层云、冰层积云、冰积云和冰雨层云;青藏高原地区的水积云、水高积云、水高层云、卷云和卷层云的云量与降水一致.近20a,中高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呈上升趋势,低云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该结果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地区云的短波辐射强迫主导着云的净辐射强迫效应,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2017年04期 v.53;No.232 459-46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

    刘俊;季明霞;

    将IPCC第5次评估报告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中的18个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美国气候预报中心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系统评估了18个气候模式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过去58 a(1948-2005年)夏季降水变化的模拟能力,并根据分数值的大小选取模式G1和G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1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的模拟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其中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增加,而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的降水表现为减少的趋势,模拟的蒙古西部地区的降水变率偏小;G2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差较大,尤其中国东北、西北局地及蒙古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反.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季风偏强年,G1模拟的夏季降水变化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降水明显偏多,但在季风偏弱年,G1模拟的夏季降水变化与观测值相比偏差较大,尤其在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模拟的降水变化比观测值明显偏弱.在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G1的模拟结果表明到2100年大部分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呈增多趋势,其中以中国西北南部及东北地区最为显著.

    2017年04期 v.53;No.232 46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4K]
  • 库姆塔格沙漠降水和大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

    胡钰玲;赵中军;马盼;杨旭;王式功;尚可政;

    利用最靠近库姆塔格沙漠的4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和2008-2014年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对库姆塔格沙漠年降水、年大降水和月降水、月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分别做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对库姆塔格沙漠平均月降水和大降水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降水量占年总大降水量的80%.库姆塔格沙漠各月降水类型以"午后型"为主,大降水类型以"凌晨型"和"黄昏型"为主.库姆塔格沙漠及周边地区平均月降水量和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一年中平均月降水量和大降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春季、秋季和冬季,库姆塔格沙漠南缘阿尔金山存在一条呈东西向分布的降水量大值带;夏季,阿尔金山降水量大值带基本消失.

    2017年04期 v.53;No.232 48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甘肃生态论坛

  • 石羊河治理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及其矿化度的影响

    马剑平;严子柱;付贵全;刘虎俊;袁宏波;刘淑娟;

    以民勤2001-2014年52眼观测井连续观测的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水埋深及其矿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已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地下水埋深以泉山区最大,南湖区最小;地下水矿化度排序表现为湖区>泉山区>坝区>南湖区;时间序列上,地下水埋深先增加(2001-2009年)后维持平稳并有减小的趋势(2010-2014年),地下水月变化特征整体呈V字型;地下水矿化度先变大(2001-2012年)后减小(2012-2014年),湖区和南湖区的地下水矿化度秋季大于春季,泉山区和坝区的春季大于秋季;地下水埋深及其矿化度与采取的治理工程具有显著相关性.

    2017年04期 v.53;No.232 489-493+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甘肃河西戈壁水文水质现状评价

    孙涛;刘世增;纪永福;唐进年;方峨天;丁峰;安富博;张德奎;魏怀东;李昌龙;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北山黑戈壁区域水质相对下降,均有Ⅲ类水检出.石羊河流域下游戈壁水质以Ⅱ类中等水为主,Ⅰ类较好的水比例降低,但是总体上水质良好.

    2017年04期 v.53;No.232 494-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 响应面法优化小球藻吸附镉的条件

    葸玉琴;任春燕;朱巧巧;杨红;孙对兄;

    以吸附率和生物量为指标,在考察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小球藻吸附Cd~(2+)的最优条件.通过分析得到:各因素对小球藻吸附Cd~(2+)均有显著性影响,影响顺序为c(Cd~(2+))>pH>培养温度.用回归方程预测小球藻吸附Cd~(2+)的最优条件为:温度29.14℃、pH=6.67、c(Cd~(2+)=30.74μmol/L,小球藻的生物量和吸附率分别达到0.71g/L、85.2%.

    2017年04期 v.53;No.232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 极端降雨事件下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

    管超;张鹏;李新荣;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区藓类结皮和藻-地衣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采用Li-8150系统连续测定一次极端降雨事件下生物结皮-土壤呼吸的变化,分析温度对生物结皮-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均呈现为单峰曲线,生物结皮-土壤呼吸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最小值出现在00:00-2:00.增温对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呼吸具有抑制作用.极端降雨事件下,采用日平均值拟合土壤温度与生物结皮-土壤呼吸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反映二者间的关系,采用小时平均值拟合土壤温度与生物结皮-土壤呼吸间的关系更为恰当,二者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2017年04期 v.53;No.232 506-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环境因子对沙坡头人工植被区碳通量的影响

    周媛媛;李新荣;高艳红;陈永乐;宋光;管超;

    基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对人工植被区碳通量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碳通量的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趋势明显.该生态系统在生长季(4-10月)各月均为碳汇,6月份碳吸收最多,日吸收量最大值也出现在6月份.由于遭遇严重干旱、持续高温、强辐射和大饱和水汽压差,使叶片的气孔阻力较大,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盛夏7月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较相邻月份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解析了光量子通量密度、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5 cm土壤温度、5 cm土壤含水量和风速等环境因子与碳通量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白天碳通量的影响因子以光量子通量密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为主,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最主要因子,饱和水汽压差次之.光量子通量密度与碳通量呈直角双曲线的关系,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随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1.5 kPa时,这种减小关系的程度有所减弱.不同月份的光响应模型参数光饱和时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和白天生态系统暗呼吸速率不同,三者的最大值都出现在6月份.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主导因子为空气温度,次要因子为5cm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小于3.5%)时空气温度超过21.25℃后会降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速率.

    2017年04期 v.53;No.232 512-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外来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宋光;李新荣;回嵘;赵洋;周媛媛;管超;

    以沙坡头包兰铁路以北的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不同干扰生物土壤结皮存在条件下,归化物种狗尾草与相邻荒漠草原区地带性优势物种驼绒藜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完整的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均抑制了两种外来植物种子的萌发;生物结皮对外来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还取决于种子的大小和形态特征.认为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能有效降低外来植物种子进入土壤,降低外来植物的种子传播与定居,降低外来植物入侵对沙区生态系统的威胁.

    2017年04期 v.53;No.232 521-525+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玉米秸秆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特征

    令利军;何楠;白雪;蒲伟军;马敏娟;刘燕;

    采用DNS、苯酚硫酸法每隔2 d检测自然发酵秸秆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与总糖质量浓度,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秸秆自然发酵初期、中期、末期样品细菌16SrRNA基因的V4~V5区测序,分析不同时期的玉米秸秆腐烂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发现: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与总糖质量浓度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测序共获得80575条有效序列,3307个操作分类单元序列,共涉及细菌18门,194属.自然发酵过程中,样品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丰度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发酵中后期,拟杆菌门的菌群明显增加,变形菌门菌群持续减少,厚壁菌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末期菌属的数目相对于发酵初期,增加了69.3%.参与秸秆发酵的细菌多样性极为丰富,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的优势菌群.

    2017年04期 v.53;No.232 526-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数学

其他

  • 基于元胞地址的三维异构物联网路由决策机制

    王义君;韩太林;周鑫;

    针对三维异构物联网路由决策机制存在的数据传输效率低、能量消耗大以及端到端时延高等问题,在建立三维物联网模型与通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元胞地址的三维异构物联网路由决策机制.在元胞自动机和节点平均接收信号强度的基础上建立网络节点数据转发准则;通过IPv6寻址来完成对路由的优化和控制;在数据转发机制和寻址策略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元胞地址的物联网路由决策机制.仿真结果表明,该路由机制的分组投递率为82%~95%、路由开销比为20%~35%,平均端到端延迟最大约为20 ms,在保证物联网通信指标的同时,提升了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017年04期 v.53;No.232 552-557+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可识别单一核苷酸错配的微悬臂基因检测技术力学模型(英文)

    王德鹏;王记增;

    基于表面种植有DNA分子层的微悬臂梁系统,在考虑该带电DNA分子空间构型与其表面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力学模型以定量描述完全与不完全杂交情形下导致的微悬臂梁挠曲变形.该模型将挠度曲率半径作为反馈DNA检测信号的唯一变量.预测出的完全与不完全DNA杂交情形与悬臂梁挠曲变形之间的关系与文献[2]的实验观测相符,且预测精度可满足单一碱基对变化的检测需要,对高精确DNA检测技术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2017年04期 v.53;No.232 558-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