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仲康;陈冠;孟兴民;陈玺;张毅;王思源;
以天水市廖集村滑坡为例,分别在滑坡体后缘、中部和前缘部位进行原位双环渗水试验,获取渗透系数和稳定渗透深度定量指标来表征滑坡体不同部位的渗透能力,研究滑坡中水的主要入渗途径.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的渗透系数为1.00×10~(-3)~1.00×10~(-4)cm/s,为中等透水,入渗深度在2 m以内,滑坡体不同部位渗透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滑坡体后缘渗透系数是前缘的约12倍,原因是滑坡体后缘土层具有粗颗粒含量高且不均衡的级配特点和土层疏松的密实度特性.由高密度电法结果配合野外勘察发现,滑坡体中的水来自降雨直接入渗的贡献很小,裂隙分布位置与地下水分的赋存状态有极大相关性.雨水由裂隙快速进入坡体才是降雨入渗的主导方式.
2017年03期 v.53;No.231 28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 刘林通;孟兴民;郭鹏;赵岩;熊木齐;庆丰;陈玺;
基于流域单元和信息量法对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展开评价,采用区域内已知的309条泥石流沟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为中度和重度泥石流危险性的沟谷中有79%实际发生过泥石流活动,表明将流域单元和信息量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结果基本上符合研究区泥石流的现状,而且评价精度和准度较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流域面积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影响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中度及重度危险性的沟谷主要集中分布于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区和文县,其中以宕昌县、武都区和舟曲县3个地区最为严重,文县次之,迭部县主要为轻度及以下.
2017年03期 v.53;No.231 292-298+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李得路;李荣西;赵卫卫;王宝萍;吴小力;赵帮胜;程敬华;吴少飞;
通过大量钻井、测井、录井以及试气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和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山西组的成藏特征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储盖组合特征以及成藏模式4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属于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大量生气,具有近源成藏、砂体大面积准连续分布、储层致密、成岩作用类型多、孔喉结构复杂、物性普遍较差、烃源岩类型好等特征.山西组下部主要广覆式发育优质烃源岩,上部主要为致密储层,天然气通过微裂缝进入致密储层中进而成藏,在地层中呈准连续分布.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2017年03期 v.53;No.231 299-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3K] - 谌文武;杨光;崔凯;韩宁;刘建;任晓峰;
中国西北地区存在有大量的土遗址,由于长期受到风吹雨淋及水盐运移导致表面盐分的富集,使表面片状剥离加剧,已经成为土遗址破坏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滴渗和喷洒渗透2种试验,研究了糯米浆液和SH浆液2种新型材料对墙体表面的加固效果,采用检验墙体表面贯入阻力、渗透深度和渗透量的变化检验材料的加固效果.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判断加固后的墙体与原有墙体兼容性.结果表明糯米浆液和SH浆液均能作为新的加固土遗址片状剥离的新材料.
2017年03期 v.53;No.231 309-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 王海茳;郭亚琳;王青;
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技术,准确界定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范围,分析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面积的变化及其与局地环境的关系、聚落与非聚落区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的差异.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主要位于海拔1 501~3 000 m的15°~45°阳坡地带;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1999-2009年干旱河谷的面积减少了157.48 km~2;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和非聚落区的干旱河谷边界在垂直方向均有所下降,且存在显著差异:聚落区、非聚落区干旱河谷边界分别下降61.15、48.20 m.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2017年03期 v.53;No.231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 韩杰;陈兴鹏;庞家幸;
运用SWOT-AHP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民勤县文化产业的适宜性、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民勤县适宜发展文化产业,优势和机遇占有较高权重,突出的发展条件是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容忽视.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落后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不一致性,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文化产业投资和从业人数与文化产业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成为主要影响因子,前者的影响力小于后者,文化产业消费因素的拉动作用疲软,发展过程中存在投资不足、消费滞后和高素质劳动力缺乏等问题.
2017年03期 v.53;No.231 32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赖锡柳;王颖;杨雪玲;王丽霞;
利用WRF模式中3种陆面过程(Noah、RUC和SLAB)参数化方案对兰州新区2014年1月近地面温度场和风场进行了模拟,与兰州新区测风塔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低空气象场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都能较好地模拟兰州新区冬季温度场和风场特征,温度场模拟效果优于风场.3种方案对土壤湿度的不同处理,影响到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分布,使得3种方案对近地面温度的模拟产生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为SLAB时模拟的兰州新区冬季近地面温度场和风场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由于受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SLAB方案对大气稳定度的模拟效果最好,对兰州新区冬季近地面风场的模拟结果最稳定.
2017年03期 v.53;No.231 329-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7K] - 陈军;王金虎;万发雨;范盼;韩颂雨;
利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雷达和南京市六合区气象局的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得到了2014年4月15日层状云降水零度层亮带的基本特征.总结出零度层亮带形成的5个因素,对零度层亮带中的粒子模型进行假设,建立了冰晶、雪、冰水混合粒子和雨滴等10种粒子的假设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CST软件对10种假设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高度下不同模型对应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变化趋势,模拟了毫米波雷达观测零度层亮带的特征.结果表明,当冰晶融化成冰水混合粒子时RCS值增大;在下降过程中,冰水混合粒子有强烈的碰并聚合作用,粒子尺度增加,使其散射电磁波的能力大大增强;冰水混合粒子完全融化之后,将迅速破碎成小的椭球形水滴粒子,下降速度也会增加,导致单位体积内粒子数目减少,总的散射能力减小.
2017年03期 v.53;No.231 34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杨旭;康延臻;王式功;尚可政;胡钰玲;王嘉鑫;
利用2001-2012年郑州市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及2013-2015年郑州市大气污染逐时监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大气污染特征.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大气污染与地面气象要素、最大混合层厚度和稳定能量等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2014-2015年冬季采暖期郑州市发生重污染天气(AQI≥200)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2013年后,郑州市大气优良天数减少,大气污染加重,PM_(2.5)成为主要污染物.郑州市大气污染程度与风速整体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冬季呈正相关,夏季呈负相关,最大混合层厚度和稳定能量是表征郑州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特别是冬季)的重要参数.郑州市重污染天气多发生在冬季采暖期,处于地面均压场控制下,高空以平直纬向气流为主,连续多日出现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低空稳定能量大、高湿小风的气象条件时,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2017年03期 v.53;No.231 348-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郑娇玉;邹明亮;杨超;江帆;蓝欣;岳东霞;
根据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兰州市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10.2空间分析技术,对兰州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基于栅格尺度的综合评价,得到城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高分辨率的空间评价结果,并将综合评价值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进行空间展示.结果显示:Ⅰ级为优,区域面积最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3%,主要分布于西固区、安宁区和城关区等黄河沿岸的部分高漫滩和一、二级河流阶地;Ⅱ级为良,占比33.58%,大部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北部、城关区南部的一、二级阶地等区域,以及主城区南北两侧的小部分山区;Ⅲ级为中,区域面积最大,占比46.72%,连片分布于主城区南北两侧的二、三级阶地区域和南北两山后缘的高海拔山区;Ⅳ级为差,占比11.07%,主要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侧三级及三级以上高阶地、南北两山,并呈条带状在南北两侧环绕兰州市城区.研究结果为兰州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03期 v.53;No.231 35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秦燕燕;冯起;朱猛;李会亚;赵玉;
研究祁连山大野口流域不同坡向植物群落(优势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坡的w(N)、w(P)显著高于南坡和西北坡,而w(N):w(P)显著低于南坡;不同坡向植物营养限制类型发生变化,南坡植物生长受P限制,北坡植物生长受N限制;叶片w(N)与w(P)、w(N):w(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w(P)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温度、pH、w(有机碳)、w(N)共同影响w(N):w(P),其中土壤温度是主导因素.
2017年03期 v.53;No.231 36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 余翠;李文龙;赵新来;赵玉婷;陈迪;许静;
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肃藏族高寒牧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改进的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不仅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而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9 a间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承载力还能够支撑生态足迹的增长;夏河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增长与生态承载力不平衡,不可持续性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卓尼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2010年之后有好转的趋势;合作市和天祝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可持续性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如何改善区域发展状态已经变得尤为迫切.结合能值密度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对各牧区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
2017年03期 v.53;No.231 368-375+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何官榕;何碧珠;林魁;毕玉蓉;
以成熟红豆果为外植体,在新成熟红豆果外壳生长点处进行机械剪口破壳处理后,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种子胚芽诱导培养基WPM+6-BA4.44μmol/L+NAA0.54μmol/L+Su 3%+AC 0.15%+Ag 0.65%中,待种胚芽长至5~6 cm时,切取芽的顶部、中段分别作为扩大繁殖的繁殖体,余下的子叶部分采用机械处理方式诱导潜伏芽的形成.适宜下胚轴芽诱导培养基为WPM+6-BA 4.44μmol/L+NAA 0.54μmo儿+TDZ 0.05μmol/L+Su 3%+AC 0.1 5%+Ag 0.65%,芽诱导率约达80%;适宜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WPM+6-BA 4.44μmol/L+TDZ 0.05μmol/L+NAA 1.61μmol/L+KT 2.23μmol/L+Su 3%+AC 0.15%+Ag 0.65%;适宜壮苗培养基为WPM+6-BA2.22μnol/L+NAA 1.6lμmol/L+KT 2.23μmol/L+Su 3%+AC 0.15%+Ag 0.65%;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WPM+IBA 4.92μmol/L+NAA 2.67μmol/L+Su 3%+AC 0.15%+Ag 0.65%.成功诱导下胚轴潜伏芽萌发并形成完整植株,为木本植物红豆树高效繁殖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和有效方法.
2017年03期 v.53;No.231 376-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赵笑颜;马盼;王昀;王式功;尚可政;李蓓;
探讨北京市气象因素对猫、犬伤(抓伤/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双向配对病例交叉设计,研究了2008-2012年气象要素(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4 h降水量、日照时间、平均水汽压)对猫、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l:2匹配病例交叉研究的效应值最大,在1:2匹配时,气压升高对犬伤的主要气象因素效应值(OR)为0.994时的95%置信区间(95%CI)为0.989~0.996.温度升高对犬伤影响较大,OR为1.01 9时,95%CI为1.009~1.023.湿度加大对猫伤有一定影响,OR为1.005时,95%CI为1.001~1.008.日照时间对猫、犬伤均有影响,日照时间加长,犬伤的OR为1.004,95%CI为1.000~1.011,猫伤OR为1.007,95%CI为1.001~1.008.降水量及平均水汽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温和日照时间是影响猫、犬伤人的主要气象因素,明显反映出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对猫、犬性情的影响较大,而气压及相对湿度也会对猫、犬伤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7年03期 v.53;No.231 384-387+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马盼;李若麟;赵笑颜;宁贵财;张莹;王式功;
依据北京市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逐日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同时段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区分污染日与非污染日(以轻微污染下界为分界)、不同季节研究了AQ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在调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混杂效应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AQI对呼吸系统急诊人数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北京AQI的年际波动并不明显,冬季中、重度污染易发;秋季空气优良率最低;春季易发生轻微污染.污染日AQI与平均气压、最高气压显著正相关,与气温、相对湿度负相关;非污染日,AQI与气压、平均/最大风速和日照时数负相关,而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正相关.就诊当天与滞后1 d的AQI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最显著,且危险度(RR)随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增大以接近线性形态增大.AQI指数每增加10,北京市呼吸系统急诊就诊人数的RR为0.22%,其95%置信区间为0.104%~0.342%.
2017年03期 v.53;No.231 38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 乐满;李海飞;王式功;尚可政;张莹;
利用北京市2009-2011年疾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从24节气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近年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脑梗死的发病与流行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受干冷空气影响较大,体现了以冷效应为主的特征,春季此类疾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峰值期的出现,主要是秋末冬初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所致,与气温的变化幅度与频次密切相关.两种疾病发病的气象成因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北京市相关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的逐月预报方程,分别进行了回代检验和试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回代检验中3种疾病的逐月预报方程均较好的反映了当天的患病人数;试预报结果不如回代检验的结果,且呈现夏季暖湿天气条件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最少,干冷的冬季及粉尘较多的春季为呼吸系统疾病流行高发期的季节变化特征.预报方程在描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高峰期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偏差,说明发病高峰期并不仅仅与气象因子有关,可能还受环境、空气污染及社会因素等影响.构建的逐月预报方程充分考虑了疾病发病的滞后效应和周末效应,利用了扩展后的368个气象因子进行优化筛选,充分体现了主控因子的主导作用,能够对相关天气敏感性疾病发病情况做出较好预报.
2017年03期 v.53;No.231 394-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肖冰霜;马玉霞;郑晓东;赵雨馨;王式功;颜书豪;
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效应、节假日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市2004-2010年最低气温变化与不同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以日为时间序列单位,最低气温<18℃时,气温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增加2.65%;气温每降低5℃,总死亡人数增加12.55%;最低气温<16℃时,气温每降低1℃,60岁以上患者死亡人数增加2.96%,气温每降低5℃,死亡人数增加13.96%;气温每降低1℃,男性患者死亡人数增加2.31%,气温每降低5℃,死亡人数增加11.02%;最低气温在-0.5℃以上10℃以下时,气温每降低1℃,女性患者死亡人数增加3.70%,气温每降低5℃,死亡人数增加17.19%.最低气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以冷效应最显著.
2017年03期 v.53;No.231 40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王琪;李艳;路瑶;王嘉禾;马百胜;
基于2005-2008年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监测资料、同期气象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风寒指数基础上研究气象要素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相关关系,并进行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存在季节性差异,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1、2和12月;气温、气压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0.379,表明气温和气压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风寒指数作为反映综合气象因子的指数,相关系数为-0.428,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气象因子和风寒指数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气压和气温在第5天达到最大,风寒指数则在第4天影响最大.利用合成分析发现,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异常偏多的冷空气过程中,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是变压、变湿和风寒指数,其阈值分别为8.6 hPa、±0.1和-1.83.利用2005年3月10-12日冷空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显示冷空气过程会带来气象要素的一系列变化,该次个例过程地面增压22.1 hPa,风速增加4~m/s,24 h变温达-14℃,并带来降水,风寒指数3 d平均为-2.3,均显著超过阈值范围,最终导致平均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远大于4 a日平均值,进一步证实了冷空气过程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显著增加,并存在3~4 d的滞后效应.
2017年03期 v.53;No.231 407-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3K] - 田瑜;王金艳;李旭;魏林波;李艳;冯凯悦;
通过分析2001-2005年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日就诊人数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年变化特征,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人群的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星期几效应和气象要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季节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就诊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兰州市夏、秋季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受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冬、春季受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较显著,研究兰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以冬、春季为主.冬季3种污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均有一定的影响,春季SO_2和NO_2的影响更明显,当SO_2质量浓度增加10μg/m~3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较大的人群入院人数的相对危险度(RR)依次为:全人群1.015(1.005~1.025),男性1.015(1.001~1.028),<60岁人群1.028(1.011~1.046);当NO_2质量浓度增加10μg/m~3时,影响较大人群人院人数的RR依次为:全人群1.039(1.014~1.066),女性1.050(1.009~1.094),≥60岁人群1.038(1.00l~1.075).兰州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冬、春季比较显著;冬季3种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影响,春季SO_2和NO_2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影响较明显,且冬、春季污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滞后效应具有一定差异;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时3种污染物均是≥60岁的人群比<60岁的人群敏感,女性比男性敏感;春季时,女性和≥60岁的人群对NO_2敏感,男性和<60岁的人群对SO_2敏感.
2017年03期 v.53;No.231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