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吉军;汪疆玮;周朕;王雅;
以黑河中游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覆被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分析了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灌区总体呈现明显的绿洲扩张、荒漠减少趋势,耕地增加以荒漠和草地的开垦为主,但耕地扩张趋势有所减缓;大部分灌区耕地都呈扩展趋势,前期(2000-2007年)以马营河、大满、友联、西浚、洪水河、梨园河、大都麻和童子坝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后期(2007-2011年)以友联、梨园河、大都麻、鸭暖、老军和马营河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山丹县和民乐县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低,甘州区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两极分化较严重,临泽县和高台县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高;灌区各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耕地增加与供需比、干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灯光、坡度等要素呈负相关关系;草地与供需比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大致相同.研究结果对提高绿洲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02期 v.53;No.230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9K] - 马志伟;孙东怀;易治宇;朱彦虎;王鑫;李再军;梁百庆;李宝锋;王飞;
塔里木盆地腹地的麻扎塔格剖面出露了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深入研究其沉积环境对认识塔里木盆地西部沙漠的形成演化有重要意义.对剖面全部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应用粒度分布函数拟合方法进行粒度组分分离,依据组分的粒径/含量-频率变化,结合岩性判断,系统分析了沉积序列粒度组分的成因.粒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风成沉积中超细粒、细粒粉尘、粗粒粉尘、风成砂组分粒径范围分别为<1.9、1.9~8.6、8.6~33.3、33.3~270.0μm.湖相沉积常呈双峰分布,湖相悬移粒径为2.4~8.6μm,含量>60%,叠加超细粒组分;河流沉积中河流砂粒径>270.0μm.剖面620 m处大套风成砂沉积出现,对应3.4 Ma风成组分含量显著增大,指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出现,420 m后风成砂沉积占据主导,对应2.8 Ma之后风成砂组分含量及粒径显著增大,指示沙漠环境进一步扩张.3.6 Ma以来河流组分含量阶段性增大,指示了多期河流发育,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
2017年02期 v.53;No.230 15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4K] - 李得路;李荣西;赵卫卫;田浩年;张磊;王宝萍;吴小力;赵帮胜;程敬华;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及研究资料,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物性分析等多项数据,运用最新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通过综合研究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储层特征、油藏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认为陇东地区长7油藏属于"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受岩性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和运移动力等因素影响,石油经短距离运移近源成藏.其长7致密砂岩油藏具有平面上呈条带状准连续分布、分布规模较大、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等特征.下部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厚度大,具有很强的生烃潜力,为该区优质的烃源岩,与大面积分布的厚层储集砂体垂向上叠置互层,对油藏的分布具有主要控制作用.陇东地区致密油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很广阔.
2017年02期 v.53;No.230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7K] - 高云飞;赵传燕;王清涛;杨晓凯;葛红元;林梅;
选择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天涝池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在草地、灌丛冠层和下层、青海云杉林1.8、1.0 m和地面(苔藓)处进行露水凝结量的观测,并用相应的公式对草地、灌丛冠层和青海云杉林实际露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非降雨日露日数较多,露日频数大.除青海云杉林下层(苔藓)外,其他观测到的露水强度都有两个峰值,一个出现在6月下半月,另一个出现在8月.草地、金露梅和鬼箭锦鸡儿冠层生长季估算露水量所占同期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5.58%、6.67%、3.65%;青海云杉林距地面1.8、1.0、0 m观测的露水量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2.28%、2.82%、3.16%.总体来看,研究区降雨事件较多,非降雨日中出现露水的概率较大.草地和灌丛的露水量大于青海云杉林地面层(苔藓)的,青海云杉林1.8、1.0 m处的露水量最小.草地、灌丛和青海云杉林3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露水对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苔藓是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02期 v.53;No.230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原黎明;赵传燕;
利用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得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2014年5-9月祁连圆柏林、灌木林、青海云杉林3个坡面0~60 cm土壤深度坡面土壤贮水量,通过时间稳定性分析,研究该区域坡面尺度的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雨动态基本一致,坡向和植被类型共同影响着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累积概率分析认为祁连圆柏林的时间稳定性最高.通过平均相对偏差、平均相对偏差的标准差、时间稳定性指数、平均绝对偏差误差确定了坡面土壤水分平均状态的代表性测点.3个坡面土壤贮水量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基本都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具有强烈的时间稳定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分析区域土壤贮水量的时间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便捷途径.
2017年02期 v.53;No.230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冯丽丽;张琨;韩拓;马婷;孙爽;朱高峰;
基于通量网中23个站点下草地、农田、郁闭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开阔灌丛、湿地7种植被类型2001-2007年气象和潜热数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潜热通量/蒸散量的不同时空尺度的模拟,以期探究模型输入因子重要性及对人工神经网络法在蒸散发估算中时空尺度外推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归一化植被指数、风速、土壤热通量为主的输入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蒸散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太阳辐射对各植被类型影响都相对较大,风速的影响与植被类型有关,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植被生长期影响有差异;蒸散量模拟效果具有较大的时空异质性,时间尺度上的模拟效果比空间尺度上的好.其中,草地与农田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结果中纳什系数多为0~1,个别小于0,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潜在蒸散估计可以进行一定的区域外推,模拟效果的好坏受控于局地的气候状况.
2017年02期 v.53;No.230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2K] - 孙莹;许晓婷;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灰色多目标决策方法等,根据陕西省城固县规划目标、整治潜力、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要求拟定了3个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建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拟定的3个方案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方法既综合考虑规划的多目标性,又将规划目标与评价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性进行定量化,既能客观、科学地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又能量化大量的不确定信息,是规划方案评价与决策的较好方法,可为合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促进土地整治规划顺利、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02期 v.53;No.230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9K] - 刘雪春;张志斌;张翠翠;李花;
结合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反距离加权等方法,揭示了兰州市主城区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整体上,兰州市主城区酒店分布极不均衡,城关区最多(占68.3%),西固区最少(占6.4%);空间上呈"东密西疏"和"多中心组团"的分布特征;类型上四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二星级以下及经济型最小.具体而言,五星级酒店呈点状分布、四星级酒店则以簇状分布为主、三星级酒店呈串珠状分布、二星级以下及经济型酒店具有明显的片状分布特征;城市形态、交通网络、土地价格、功能分区是影响酒店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2017年02期 v.53;No.230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6K] - 胡晓芬;陈兴鹏;韩杰;张子龙;
基于能值分析方法,以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黄土高原的定西市为研究对象,从环境的"资源支撑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两方面构建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分析方法,用能值分析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分别计算1980-2008年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环境承载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尺度上,两种计算结果出现较好的拟合,表明定西市的经济系统发展尚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且环境承载状况保持动态稳定;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环境承载力供给大于需求,处于冗余状态,但下降趋势明显;临夏回族自治州自2002年后经济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范围,资源约束趋紧,且这种超载趋势在不断加剧.最后针对区域差异分析3个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向及措施.
2017年02期 v.53;No.230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7K] - 师银芳;赵军;李传华;杜怀玉;
利用1961-2010年全国723个气象台站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数据,分别计算≥0℃的积温,采用差值法得到积温偏差,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与月积温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起始数据获取的年积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时空差异,主要表现出集聚性、一致性和异质性等空间分布特征.年积温不确定性与纬经度、海拔密切相关,且纬度与海拔的影响高于经度,秦岭-淮河及横断山脉一线为年积温偏差10℃·d的分界线.月积温不确定性随月份的增大呈U型分布,11月最大、7月最小;年积温偏差贡献率范围存在明显差异,12月最大,5月最小.
2017年02期 v.53;No.230 213-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0K] - 宋玲玲;李宗杰;田青;
通过对古浪县2013年5月-2014年7月降水样品的采集和离子浓度的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富集因子对古浪县降水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浪县降水的p H值变化范围为6.52~8.45,pH值加权平均值为7.49.降水样品的电导率为30~685μS/cm,加权平均值为157.97μS/cm,其中离子浓度的大小为C(SO_4~(2-))>C(NO_3~-)>C(Ca~(2+))>C(Na~+)>C(Cl~-)>C(K~+)>C(Mg~(2+)),SO_4~(2-)、NO_3~-是降水中的高浓度离子.古浪县降水的化学成分主要受陆源物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年02期 v.53;No.230 220-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 康彩燕;胡钰玲;王式功;尚可政;张莹;乐满;
利用1951-2013年的NCEP/NCAR月平均气温、4次/d的日平均气温、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指数中的10项极涡指数,统计了近60 a 100、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北半球冬季气温的演变特征以及10项极涡指数与冬季气温的相关关系,讨论了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的变化对北半球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北半球冬季气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所关注的4个等压面上,气温年代际变化均较为明显.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于70年代前中期气温开始升高,而对于100 h Pa等压面上的气温,80年代初期气温突然升高,随后下降.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与300、500、1 000 h Pa等压面上的冬季气温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冬季气温与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显著的个例在1 000h Pa等压面上分布最多,随着高度的升高,显著的个例逐渐减少.极涡对2012年冬季发生在欧亚大陆和2013年冬季发生在北美洲的极端低温事件有显著影响.
2017年02期 v.53;No.230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6K]
- 刘小靖;王记增;
考虑半柔性管状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构成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建立了描述其统计热力学行为的微结构化蠕虫链模型,给出了半柔性管状聚合物拉伸特性与排斥体积的解析解.分析了微管这一典型管状聚合物的统计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1~20μm这一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长度区间内,微管的抗拉刚度k和平均排斥体积V与其几何长度L之间的尺度关系分别为k~L~(-1.3)和V~L~(2.5),明显区别于经典聚合物的k~L~(-4)和V~L~4.微管这些独特的力学性质在其捕获与定位细胞器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02期 v.53;No.230 25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3K] - 李良;陈年来;
以理想自由分布理论为框架,通过迭代法得到克隆植物分株在小尺度有干扰的异质环境中的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斑块资源量相同时,斑块间干扰强度相差越大,初始分株数的影响越小,分株的分布越接近理想自由分布;斑块间干扰强度相差越小,初始分株数的影响越大,偏离理想自由分布越多.当资源量和干扰强度都逐渐增加时,两个因子共同影响分株的分布,使得两个斑块中的分株数几乎一样多.当有无干扰斑块存在时,无论资源量的分布情况如何,分株分布过匹配严重,即都集中在无干扰的斑块中.干扰和资源对克隆植物分株分布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株不一定会集中于资源量高的斑块中,但是会避开干扰强的斑块.
2017年02期 v.53;No.230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 芦丽娜;白晶月;戎福虎;贾凌云;冯汉青;
以烟草悬浮细胞BY-2为材料,探讨细胞外ATP对ZnCl_2诱导的细胞活性降低和呼吸抑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着ZnCl_2浓度逐渐增加,细胞活性、胞外ATP浓度和细胞呼吸速率均随之降低.在400 mmol/L ZnCl_2胁迫细胞的条件下,研究了细胞外ATP对ZnCl_2诱导的细胞活性降低和呼吸抑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400 mmol/L ZnCl_2胁迫下的细胞相比,加入20μmol/L外源ATP到ZnCl2胁迫下的细胞中,会使细胞的活性、胞外ATP浓度和细胞呼吸速率均有显著升高.胞外ATP浓度的变化可能是造成ZnCl_2胁迫下细胞活性受抑制的原因之一,同时胞外ATP对ZnCl_2胁迫下细胞的活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017年02期 v.53;No.230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戎战磊;周宏;韦伟;张晋东;谌利民;张泽钧;
基于MAXENT模型,依据保护区已知的大熊猫分布点信息和保护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12个环境要素,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远离人类活动干扰、海拔2 000~2 500 m、靠近河流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保护区最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应生境面积分别为56、148、19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37%、50%.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必须加强大熊猫适宜生境的保护;控制人为干扰,以提高大熊猫生境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2017年02期 v.53;No.230 269-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 刘光军;
结合网络编码传输的线性特性,利用信源消息的代数正交补空间的基向量构造了一种适用于网络编码环境下私有认证消息的编码配置方案,提出了一种轻量型的抗污染安全实现方案.分析比较表明,该方案具有计算复杂度低、通信开销小,在应用中具备抗共谋和代间污染的安全性能.
2017年02期 v.53;No.230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李宁洲;卫晓娟;丁旺才;芦宽宽;
为保证机车黏着控制品质,提出车轮转速信号所含混合噪声(高斯噪声和冲击噪声)的非线性Volterra滤波方法,并结合混沌优化策略及动态随机局部搜索算子,提出动态随机局部搜索生物地理优化算法对Volterra滤波器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求解.利用Volterra滤波器的结构优势(具有预测性能、兼具线性和非线性项),既能滤除混合噪声又可满足黏着控制的实时性要求.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经优化求解的非线性Volterra滤波器实现了对车轮转速信号所含混合噪声的有效滤除.
2017年02期 v.53;No.230 279-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