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培红;董俊玲;王姿晰;远继东;毛子强;李玉琼;孙柏年;
以角质层保存完好的4种银杏类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角质层气孔参数的详细统计分析,利用气孔指数法和气孔比率法,定量重建了该区中侏罗世阿林期一巴柔期古大气φ(CO_2).结果显示:通过气孔指数法获得的狭叶拟刺葵、西伯利亚似银杏、敏斯特里拜拉(相似种)、东北拜拉大气妒(CO_2)均落在GEOCARBⅢ可信误差范围之外,而气孔比率法获得的狭叶拟刺葵、西伯利亚似银杏、敏斯特里拜拉(相似种)、东北拜拉大气φ(CO_2)均落在GEOCARBⅢ可信误差范围之内.说明对于恢复侏罗纪的大气φ(CO_2)气孔比率法更加可靠.由气孔比率法所得的古大气φ(CO_2)中,西伯利亚似银杏所得结果最接近最佳拟合线,其次是狭叶拟刺葵,拜拉属植物所得结果较低.表明似银杏属植物化石获得的古大气φ(CO_2)更加准确.最后确定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部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的φ(CO_2)为1.413×10~(-3).
2017年01期 v.53;No.229 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3K] - 岳宁;王刚;阚飞;董军;黄少文;党慧慧;魏国孝;
通过三维电阻率成像同步测量发生在野外低渗透性裂隙岩体中的水流三维入渗,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技术,对其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入渗前裂隙岩体的背景电阻率特征,岩体中的水流入渗区在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所获取的电阻率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电阻率低阻特征,低阻特征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反映了裂隙岩体渗透性相对大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水流在岩体内的三维入渗也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着优势入渗现象,尤其是在入渗的早期.对研究低渗透性岩体的非均质性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1期 v.53;No.229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9K] - 索俊锋;刘勇;邹松兵;
顾及到地理领域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考虑因素过于单一、主观性较强等问题,针对本体模型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计算节点密度的新方法,并从模型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节点密度、节点深度等方面分析本体概念相似度的计算,将其归并为距离因素.基于本体层次网络结构计算语义信息量,该方法不依赖于专家经验,具有客观性.结合语义距离、信息量、属性等影响相似度的因素,提出一种计算概念问语义相似度的综合算法,该算法考虑到不同的影响因子在语义相似度计算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赋予地理本体关系不同的权值.通过对土地利用分类中实体的语义相似度进行实例验证,表明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改善语义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能够获得更符合认知的信息检索结果.
2017年01期 v.53;No.229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喻豪俊;彭社琴;赵其华;陈继彬;丁梓涵;
以西南地区代表性碎石土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Ⅶ、Ⅷ、Ⅸ度地震作用下,桩基础在桩周土体不同加固范围时的动力响应变化.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分析常规设计与考虑抗震设计(土体加固)时输电线塔基的建设成本与地震损失,探讨地基土体加固后的桩基础在全寿命周期下的成本节约率,以此提出不同地震烈度下桩周土体的最优加固范围.结果表明:随着桩周碎石土加固范围的扩大,塔基的动力响应不断减小.Ⅶ、Ⅷ、Ⅸ度地震时的土体最优加固范围分别是2d、3d、5d,在最优加固范围下,输电线塔基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约率分别为31.1%、30.0%、27.0%.
2017年01期 v.53;No.229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 张丽;Imbabazi Berthe;徐荣海;叶生霞;张成君;
分析了兰州银滩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组分及色素,有机质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演化等.结果表明:饱和烃正构烷烃主要以双峰、前峰、后峰型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陆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有较小的贡献.湿地水体的营养化现象逐步加强,但水体中藻类的数量相对较低,主要为外源污水的毒性导致水质恶化.
2017年01期 v.53;No.229 35-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陈再谦;郭果;郭维祥;刘金阳;
结合工程实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微型钢管抗滑桩的受力特性及支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固土质边坡中,微型钢管桩受力主要表现为承受坡体侧向土压力,在加固岩质层状边坡中微型钢管桩的受力主要表现为承受坡体下滑的剪力,当微型钢管桩抗剪强度达到屈服强度后,逐渐转为受拉.因此,在加固土质边坡中,由于微型钢管桩截面矩有限,宜设计连系梁并结合锚杆(索)一起使用,以提高其整体抗弯性能;在加固层状岩质边坡中,不但应考虑微型钢管桩的抗剪性能,还应保证其足够的嵌固深度.
2017年01期 v.53;No.22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 孙新坡;何思明;高成凤;刘保华;
采用离散元方法,对5·12汶川地震诱发的牛圈沟滑坡动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际滑坡堆积形态和运动特点对比反演离散元模型参数,分析了不同基底摩擦系数时滑坡运动距离、堆积形态、内部颗粒运动规律以及运动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有效地再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动力过程,为西南地区潜在灾害预测与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017年01期 v.53;No.22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 庞家幸;陈兴鹏;
通过建立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看,甘肃省经济环境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梯次化、组团化特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耦合度高于北部和西部;甘肃省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整体处于低协调阶段,10 a间基本没有变化.从时间序列看,甘肃省大部分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出现了缓慢波动下降的趋势,市(州)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经济环境协调度绝大部分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根据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经济环境高耦合低协调地区、经济环境拮抗区以及经济环境低耦合低协调地区3个类型区.
2017年01期 v.53;No.229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丁文广;赵晨;陈利珍;李丹璐;
选取锡林郭勒盟1975-2014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分析了1975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沙漠化从东向西逐渐由非沙漠化过渡到重度沙漠化,沙漠化总面积先增后减,2005年达到最大值;1985年以前沙漠化整体变化较小,1985年以后沙漠化变化较为剧烈,地域间变化不同,且轻度沙漠化的增减直接影响了沙漠化总面积的变化;重、中、轻3种程度的沙漠化重心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列,沙漠化重心在2005年以前持续向东迁移,之后向西有所折返.
2017年01期 v.53;No.22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 周健;金诚;李晓林;姚驯;李虎;南忠仁;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剂对干旱区黄土重金属的提取效果,选取了5种提取剂在不同平衡时间提取干旱区不同粒径黄土中重金属Cu、Zn,比较它们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提取剂对黄土中Cu、Zn的提取量和提取率有明显差异,5种提取剂对黄土中Cu的提取量大小为DTPA>EDTA-2Na>MgCl_2>CaCl_2>HAc-NaAc;对Zn的提取量大小为EDTA-2Na>DTPA>CaCl_2>MgCl_2>HAc-NaAc.在试验设定的提取时间范围内,当振荡时间达到60 min时,5种浸提剂对供试土壤中重金属Cu、Zn的浸提均达到平衡.黄土粒径对重金属Cu的浸提量无明显影响,但粒径减小会增加CaCl_2、DTPA、EDTA-2Na对Zn的浸出量.通过对比5种浸提剂对黄土中Cu、Zn的浸提量可知,DTPA是提取黄土中有效态Cu最适宜的浸提剂,而EDTA-2Na更适宜提取黄土中有效态Zn.
2017年01期 v.53;No.229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赵一莎;刘冲;李虎;武文飞;王厚成;南忠仁;
通过小麦盆栽试验,初步探究了Cd污染黄土中施用1.5%熟污泥后小麦对Cd的吸收特征.利用Tessier五步形态提取法探究了Cd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施加1.5%熟污泥黄土中,小麦株高随着Cd胁迫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长及各部位干重积累均未受到明显抑制.随着Cd胁迫水平的提高,小麦根系中Cd的质量分数持续增加,茎叶与籽粒中Cd的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Cd各形态的质量分数均随Cd胁迫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以可交换态响应最大.随外源Cd添加,可交换态分配系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分配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有机物结合态与残渣态分配系数逐渐减小,Cd活性增加.对小麦吸收Cd的主要贡献形态是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小麦各部位Cd与土壤中Cd的有效态的质量分数符合二次模型.
2017年01期 v.53;No.229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 郭晓梅;袁淑杰;王劲松;张碧;罗雯;
利用四川省1961-2014年14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与四川省春玉米观测资料,运用气象干旱对农业影响评估综合指数,建立四川省春玉米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模型,研究了四川省春玉米播种-出苗期、拔节-孕穗期、抽雄开花-吐丝期、乳熟-完熟期及全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玉米需水关键期发生特、重、中、轻概率的空间分布不同;春玉米抽雄开花-吐丝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拔节-孕穗期次之,播种-出苗期较小;春玉米全生育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盆西北至资阳北部较高,高原西南部河谷地带次之,盆地西南部、凉山州东北部较低.
2017年01期 v.53;No.229 79-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5K] - 徐鑫强;曲宗希;赵艳茹;李海飞;张馨月;刘婧晨;张文煜;
采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讨了BLH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中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BLH整体呈经向扁平分布,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其西部和北部边界层高度变化梯度较大、向东变化则较平缓,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边界层高度的分布存在较好的一致性.36 a数据分析可知,边界层高度呈增大的趋势,分析年代际尺度变化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边界层高度在高值中心及其北部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边界层高度呈减、增、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也有对应的变化趋势.边界层高度增加,分界线向外扩张;边界层高度减小,分界线向内缩减,干旱、半干旱区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和缩小,进一步表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变化与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存在着反馈作用.边界层高度升高,增加了水分蒸发,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空气变得湿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干的趋势,阻止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持续扩大.
2017年01期 v.53;No.22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张芝娟;陈斌;王皓;张国龙;张艳婷;
利用卫星遥感的臭氧监测仪(OMI)数据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APEC)前、APEC期间和APEC后的吸收性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北京地区历史同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APEC前、后相比,京津冀地区APEC期间气溶胶指数(AI)、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吸收性气溶胶光学厚度(AAOD)都有所减小,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ASSA)有所增加;北京地区相比于APEC前,APEC期间AI减少了10%,AOD减少了49%,AAOD减少了30%,ASSA变化不大;相对于APEC后,AI减少了21%,AOD减少了23%,AAOD减少了50%,ASSA增加了4%.表明APEC期间京津冀地区的吸收性气溶胶排放减少,北京地区的减少幅度更大.与历史同期(2004-2014年)相比,北京地区在同时间段的AI、AOD、AAOD、ASSA随年份的变化规律表现不明显.
2017年01期 v.53;No.22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 王研峰;张婕;章焕;刘昊野;张弘毅;王志;
森林火灾导致火点周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发生显著变化,可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作为识别火点的辅助手段.通过对比火点周围MODIS C5 10 km、C6 3 km、C6 10 km气溶胶产品的有效样本数、空间分布特征来评估不同版本气溶胶产品应用于火灾烟羽检测的可行性,同时对比在火点32方位角条件下AOD的积累效应对烟羽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MODIS C6 3 km气溶胶产品能较准确地表征林火伴生的烟羽特征,C6 10 km和C5 10 km产品效果较差.C6 3 km产品在以火点为中心,扩散半径为24 km时,32方位角累积AOD比值对烟羽检测敏感,C5 10 km和C6 10 km产品对烟羽检测的敏感性较差.
2017年01期 v.53;No.229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张博;李国平;
根据人工识别青藏高原低涡的基本标准,结合高原气象学和几何学相关知识,确定了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的标准,利用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构建了2001-2010年高原低涡活动客观识别数据集.对识别出的低涡与低涡年鉴及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人工识别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夏季低涡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在夏季生成频数、月分布等方面与主观识别的统计结果相近;客观识别与基于NCEP资料人工识别数据集的吻合率约为60%,与低涡年鉴的吻合率约为50%.客观识别出的高原低涡在6月出现最多.涡源主要分布于西藏那曲、改则、双湖和申扎一带,其中生成于高原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低涡分别占33%、39%和28%.低涡在高原停留12 h的占60%,停留24h的不足10%;低涡的移动方向主要有东北、东、东南,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最多.
2017年01期 v.53;No.229 106-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武丽梅;刘飞;马金辉;
以中国大陆347个气象观测站1953-2012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数据为依据,采用M-K趋势检验方法和基于GIS平台的空间插值、热点分析等方法,获得气温变化的空间热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1953-2012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空间差异性,存在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及显著的热(冷)点空间聚集性.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东北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有所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转为明显升温趋势.结合M-K突变检验方法将其分为前后30a不同时段来研究气温变化,发现前后30a气温热(冷)点空间聚集区域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
2017年01期 v.53;No.229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孙晨;程志刚;毛晓亮;梅绍东;杨欣悦;
利用1971-2014年四川省140个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变化检测与极端事件指数专家组公布的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4 a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极端暖指数T_(N90)、T_(X90)等分别以0.62和0.7 d/a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数T_(N10)、T_(X10)等分别以-0.56和-0.26 d/a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四川地区变暖趋势明显;日极端气温T_(Xx)(0.04℃/a)、T_(Xn)(0.03℃/a)、T_(Nx)(0.02℃/a)和T_(Nn)(0.03℃/a)均呈微弱上升趋势,表明发生极端气温事件的概率有所增加.四川地区的整体雨量在近44 a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0.794 mm/a;从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润日数等极端降水指数分析,除川西高原有增湿趋势以外,全川大部分地区有暖干化的趋势;R_(X1d)、R_(X5d)和尼。等指数的下降趋势表明降水的集中程度略微减弱.REOF结果表明大地形对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虽然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四川西部高原与东部盆地存在明显区别,西部T_(N10)、T_(X90)的变化幅度均弱于盆地地区.
2017年01期 v.53;No.229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