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佳;何雨栗;杨国林;董俊玲;刘军;闫德飞;孙柏年;
大苏吉花岗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东西向白云鄂博-赤峰花岗岩带上,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富硅,铝碱质量分数偏高,相对富钠贫钾,贫钙、镁,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属过铝质钙碱系列岩石.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Eu)=1.28~6.58,呈w(Eu)正异常.w(Sr)高,w(Y)、w(Yb)低,w(Sr)/w(Y)高,大离子亲石元素K、Th、Rb、Ba、Sr等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Y、Yb等相对亏损,与典型的埃达克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分析表明,大苏吉地区埃达克质花岗岩可能是由俯冲的玄武质洋壳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确定为探讨板块俯冲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深化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015年05期 v.51;No.221 591-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2K] - 王彩红;李瑞博;Dembele Blaise;张成君;
利用X-荧光法对新疆乌伦古湖2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在样品采集时对采样点的水化学参数pH、电导率、盐度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乌伦古湖表层沉积物主要组成物质中w(CaO)、w(Al_2O_3)、w(Fe_2O_3)、w(MgC))均与w(SiO_2)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w(K_2O)与w(SiO_2)之间的相关性较差(R~2=0.198),w(Na_2O)与w(SiO_2)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R~2=0.02).大多数微量元素与细粒沉积物有关,湖泊环境对金属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w(Si)/w(Al)可以用来指示封闭湖泊湖面升降变化,w(Si)/w(Al)越低,代表水体越深、水动力越弱的环境;w(Si)/w(Al)越高,代表水动力较强的环境.w(Fe)/w(Mn)对乌伦古湖泊水体深度指示不明显.
2015年05期 v.51;No.221 600-607+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 康清;张小静;马晓林;王文颖;张萍;王榛;刘攀;赵明德;
研究了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碳、氮沿水分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乱海子沼泽湿地土壤w(全氮)、w(有机碳)、w(铵态氮)、w(硝态氮)、w(微生物量碳)平均值分别为(14.74±2.72)×10~(-3)、(190.10±28.84)×10~(-3)、(35.95±6.10)×10~(-6)、(58.43±25.09)×10~(-6)、(1.81±0.63)×10~(-3).土壤含水量显著地影响着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的水平分布,而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的水平分布影响不显著.冻胀丘与冻胀丘底相比较,冻胀丘w(全氮)和w(硝态氮)高于冻胀丘底的.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仝氮、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水平分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15年05期 v.51;No.221 608-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高冬香;苟剑锋;曾正中;张敏;王润强;王厚成;南忠仁;
采用盆栽种植方法,研究黄土中施入不同量的堆肥污泥后对玉米、蚕豆生长和黄土土质的影响,为西北贫瘠黄土开展污泥农用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入1%、5%干污泥能促进玉米、蚕豆株高生长并增加生物量,污泥施入黄土对玉米、蚕豆发芽率有不同程度延缓或抑制作用,污泥施入能明显改善黄土肥力,降低黄土碱性,改良黄土土质.一次施入污泥不多于10%有利于植物生长,污泥在西北黄土地区土地利用是可行的.
2015年05期 v.51;No.221 613-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王旭;高翔;曹蕾;裘骏一;
采用水足迹对宁夏中卫市2006-2011年7类农产品的虚拟水足迹进行识别,结合脱钩系统耦合理论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卫市农作物产品的绿水、蓝水、灰水足迹和总虚拟水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灰水足迹,达到10.6%;水足迹土地密度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28.77×10~4m~3/km~2),之后呈现递增趋势,导致水资源负荷增加;农作物产量大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在种植面积未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单产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扩张性"复钩"和弱"脱钩"现象有规律性,故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提高利用效率为重中之重.
2015年05期 v.51;No.221 619-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江宝骅;蓝欣;郑娇玉;郭建军;江帆;岳东霞;
基于RS/GIS技术,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3个转移量化指标,探讨了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和转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总生态承载力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1.44%,其中中游凉州区增加了0.04%,下游民勤县增加了3.27%,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空间异质性明显.2002-2012年,区域内部以耕地生态承载力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生态承载力、未利用地生态承载力向其它类型土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小于转出量,而其它类型土地的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大于转出量,凉州区和民勤县生态承载力组成变化与上述类似,表明研究区内部各类生态承载力转移方向和数量是影响其内部组成和时空格局的重要因素.民勤县2002年未利用地转变为其它类型土地后的生态承载力转入量占2012年总生态承载力的13.03%,占总转入量的65.52%,说明民勤县未利用地的转出对全县生态承载力的增加贡献最大,是民勤县空间上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值区变为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论可为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及制定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015年05期 v.51;No.221 625-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金彦香;李昊;李丰山;刘英英;李渊;
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气候资料,通过考察1960-2007年中国西北地区137个站点春季累计尘暴发生频次与研究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温度、气压、风速等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揭示了西北地区春季尘暴发生的演化趋势及其潜在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960-2007年中国西北地区尘暴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西伯利亚和西北地区上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均温与尘暴频次均呈显著负相关;西伯利亚和西北地区冬春季温差、气压差与尘暴频次均呈正相关.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来,西伯利亚和西北地区温度的升高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较高的增温幅度导致尘暴发生区平均风速的减小,是尘暴频次减少的主要动力原因.
2015年05期 v.51;No.221 63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叶培龙;李艳;王式功;汪栩加;尚可政;
分析了1968-2010年北半球阻塞高压频发区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的变化特征,从阻高强度和阻高生命期两方面分析阻高多发年、少发年与北半球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北半球的3个阻高频发区中,大西洋地区阻高出现总次数最多,太平洋地区次之,欧亚区最少;从阻高强度来看,3个阻高频发区强阻高次数均有减少趋势,以大西洋区最为显著,弱强度阻高变化趋势不明显;对于阻高生命期,长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在21世纪以前变化不大,但近10年增加明显,短生命期阻高发生次数只有大西洋区在减少.大西洋区强阻高中长生命期阻高占25%,而太平洋区仅为14%,阻高强度越强时,出现长生命期阻高的概率也就越大.不同强度、生命期阻高对温度的影响差异显著.3个阻高频发区的长生命期阻高多发年与少发年温度差值的负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正异常区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大西洋区、太平洋区长生命期阻高在多发年引起中低纬度地区的降温及高纬度地区的增温比强阻高产生的影响显著.
2015年05期 v.51;No.221 639-645+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 陶燕;刘志明;米生权;宋捷;强力;
为探讨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日发病人数的影响程度,收集2005-2010年兰州市城关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人数和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平均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在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定性研究气象因素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定量研究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且在高温、高湿及低气压的气象条件下易发;气象因素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相对湿度滞后1 d,其他气象因素滞后6~7 d);平均气压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其他感性腹泻病日发病人数减少41.4%,而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其他感性腹泻病日发病人数分别增加66.71.%、5.24%、7.1%和6.93%,说明平均气温对该病的影响最为显著.
2015年05期 v.51;No.221 646-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马盼;李佳耘;李若麟;耿迪;尹岭;黎檀实;王式功;尚可政;
收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9-2011年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急诊就诊资料19 772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半参数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拟合,并对气温进行分段研究.发现不同气温段的气象要素对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不同.平均气温低于5℃时,气温、气压与急诊就诊人数的关系并不显著(P>0.1);平均气温介于5~13℃时,气温每升高1℃,相对危险度为1.032(95%置信区间:1.01,1.06),急诊就诊人数增加3.166%(95%置信区间:0.516%,5.887%);平均气温高于13℃时,气温每升高1℃,相对危险度为1.013(95%置信区间:1.005,1.021),急诊就诊人数增加1.301%(95%置信区间:0.518%,2.091%).得出结论,气温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气温时就诊人数的增加速率不同,且不同气温区间其他要素的影响也不同.
2015年05期 v.51;No.221 652-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9K] - 李佳耘;马新平;王式功;张莹;尚可政;
研究了在混杂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的变化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两种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体感温度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以周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31%,降低5℃,增加6.86%;当以日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14℃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19%,降低5℃,增加5.79%.同样以日为时间序列,当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41%,降低5℃,增加6.86%,说明体感温度的冷效应对死亡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
2015年05期 v.51;No.221 659-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 刘慧;胡波;王式功;尚可政;
利用2005-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的辐射观测资料和北京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8-2011年皮肤病及眼部疾病急诊人数资料,对紫外辐射和相关疾病进行分析.选取与紫外辐射相关系数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月建立紫外辐射强度预报方程.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与皮肤病的相关系数为0.367,与眼部疾病的相关系数为0.265,均通过α=0.001的显著性检验.不同月份紫外辐射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时间段有所差异;紫外辐射强度与总云量、低云量、能见度、风向、风速、气压、相对湿度、气温等有关,其中与总云量、低云量、能见度的相关性最显著;1-11月预报方程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评分为82.8,试预报的平均评分为82.7;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和推广能力较好,为实际业务提供了指导意义.
2015年05期 v.51;No.221 665-670+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 冀翠华;王式功;尹岭;黎檀实;
探讨广义相加模型在分析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与医院日创伤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中的应用.收集北京3家综合性医院2008-2012年日创伤患者资料和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和环境数据资料,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节假日效应以及污染条件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日创伤急诊就诊人次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广义相加模型,并绘制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经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医院日创伤急诊就诊人次与日均气温和气压表现出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趋势,尤其是气温低于24.5℃时,气压介于1 007~1020hPa之间时,线性变化显著.与日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当相对湿度为50%~70%时,相对危险度最高,当日照时数达到9 h时相对危险度最低.针对创伤疾病,利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气象要素的作用分析和拟合比较合理.
2015年05期 v.51;No.221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虎瑞;王新平;张亚峰;潘颜霞;石薇;金艳霞;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柠条灌丛不同位置(灌丛基部、灌丛间和灌丛外)和土壤深度(0~5 cm和5~10 cm)5种参与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变化和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灌丛基部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灌丛间和灌丛外的,除了β-葡萄糖苷酶外,0~5 cm土壤灌丛间酶活性与灌丛外差异不显著;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深层土壤中较高;柠条样地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无明显相关性;5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秋季>春季,说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土壤碳氮循环,在荒漠区退化土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05期 v.51;No.221 67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 苏洁琼;李新荣;鲍婧婷;
采用野外人工外源施加氮素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0、1.75、3.50、7.00、14.00 g/m~2 5个氮素添加水平,研究荒漠化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产力及养分质量分数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AS)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在低的氮素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而高的氮素添加水平对AS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年生禾本科(PG)和非禾本科(PF)植物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其中高氮水平对PG和PF的抑制作用最显著.AS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在所有氮素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氮素的对照;PG和PF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对外源氮素添加的响应一致,即根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7.00、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在极端干旱和氮素水平低下的荒漠化草原,氮沉降增加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其中PG和PF有更强的缓冲能力,而.AS则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和利用能力.
2015年05期 v.51;No.221 683-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王亮;黄海霞;杨增武;单立山;高天鹏;张旭辉;
选择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的长山子、磨菇台和北片的西大泉裸果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从径级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分析了不同生境下裸果木种群的结构特征,运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性指数和聚集指数判定裸果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裸果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均近似呈山峰型,冠幅结构近似倒J型;长山子和西大泉种群以中龄个体为主,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均较少,蘑菇台种群以幼龄个体为主,中龄个体次之,老龄个体最少;蘑菇台和西大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长山子种群分布呈随机型.
2015年05期 v.51;No.221 690-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冯宜明;赵阳;陈学龙;齐瑞;秦燕燕;汤勇;
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组成的人工云杉林抚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权重和抚育效果显著指数的计算,达到评价的量化,实现对人工云杉林抚育效果的评价.研究表明准则层中,林分结构在效果评价中的权重最大(0.3408),其次为林分小气候(0.3009);方案层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排序依次为结构的稳定性(乔灌草结合度)、光照强度、气温、树种组成及结构,权重值分别为0.163 7、0.152 7、0.095 7、0.093 2.
2015年05期 v.51;No.221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程文仕;乔蕻强;韩国君;
针对张掖市甘州区典型村的不同农户生计类型,借助于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生态压力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良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农户目前的生计资产状况;2010-2014年甘州区典型村不同农户生计类型的生态足迹总体呈盈余状态,生态压力指数处于较安全状态;对纯农型和二兼型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的是自然资产和人力资产,对非农型和一兼型的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的是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
2015年05期 v.51;No.221 699-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宋佳;侯盟;鲁四海;李俊清;杜芳;
以川滇高山栎叶片为例,介绍基于叶片标志点的Morpho J软件对叶片形态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采集叶片标志点及普氏叠印法处理,将叶片形态特征量化,并创建叶形"形态空间",通过"形态模型"检验叶片形态之间的差异性.该方法将叶形量化,使得叶形与其它特征之间的耦合研究成为可能.
2015年05期 v.51;No.221 705-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武振锋;卫晓娟;陈周锋;丁旺才;
针对椭球形高速列车头车的结构特点,介绍了一种应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理论的头车数字化设计方法.根据二维数据创建了列车椭球形头部曲面的主控制线和辅助控制线,应用曲线曲率梳检测工具,通过调整控制点的位置,完成了控制曲线的调形与优化.大量彼此相切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片组成了列车头部外形曲面,将椭球形头部与后端的观光车进行了虚拟装配.通过定义几何模型、数学模型、边界条件以及网格划分等步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在不同速度时的钝体形列车与椭球形列车的空气阻力,结果表明椭球形列车具有良好的减阻作用.
2015年05期 v.51;No.221 711-715+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8K] - 裴杰;郭宪;张林;欧阳燕;吉尚戎;
质膜微囊蛋白3(CAV3)主要存在于各类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膈肌)的质膜微囊内,促使肌细胞质膜微囊的形成.就CAV3的结构、主要功能、表达特性、相关肌肉疾病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CAV3蛋白由151个氨基酸组成,被分为4个区域:N端区、脚手架区、跨膜区和C端区;CAV3在肌肉质膜微囊上参与行使各项生物功能,包括细胞信号传导、离子通道运输和能量代谢;CAV3可调控成肌细胞的生存力和分化,其正常生理水平的表达是肌肉发育和生理功能正常行使的关键因素;发生在CAV3上的突变可导致神经肌肉疾病和心肌疾病,主要包括LGMD、RMD、DM、H-CK和GHC,其发病机理涉及多方面遗传和环境因素.
2015年05期 v.51;No.221 716-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刘春霞;赵瑞媛;周欢敏;
研究了囊胚(胚龄、处理方法)、传代方法(机械法和酶法)及培养液对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了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体外受精胚用于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具有较好的增殖及传代能力;囊胚的质量和胚龄影响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贴壁及增殖;机械切割(半胚法)处理囊胚,可获得跟免疫法相近的内细胞团贴壁率(半胚法46%,免疫法53.6%);添加了一定浓度的胎牛血清、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及维生素C的DMEM高糖培养液可一定程度地促进类胚胎干细胞的增殖,适于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2015年05期 v.51;No.221 723-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 杜京旗;高平;张巧仙;张荣;
大田实验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地方春小麦品种和尚头和新育成的春小麦品种定西-24混播时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单播经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混播条件下二者的竞争结果.结果表明:在雨养、中水中肥、高水高肥处理中,和尚头和定西-24的相对竞争能力与其单播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负相关、负相关和无特定相关.雨养条件下,和尚头可以从较深土层吸收较多的储藏水分,中水中肥与高水高肥条件下,定西-24吸收水分的能力强于和尚头的.和尚头和定西-24的根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混播时,雨养条件下和尚头的相对竞争能力强于定西-24的,中水中肥条件下,和尚头的相对竞争能力弱于定西-24的,表明和尚头对定西-24的相对竞争能力发生了逆转.剔除由竞争能力导致的根系冗余,有望成为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2015年05期 v.51;No.221 730-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 苗许娜;武晓博;张龙;万金梁;
为了解决异构无线网络的高延迟、高消耗、低速率等问题,设计了基于合作微分博弈模型的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在合作的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利用用户间公平性和效益分配合理性来分配网络资源,解决了多目标优化之间的权衡问题.
2015年05期 v.51;No.221 737-742+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孙浪;唐雁;苗宗霞;谢松山;何荧;
针对已有视觉显著性检测方法很难清晰地提取出图像的显著性区域、检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多通道均值的视觉显著性检测方法.利用二维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和重构,用双立方插值对滤波后图像进行多尺度缩小,计算图像各个通道的均值,以图像与各个通道均值的距离作为图像的显著值,保留图像中显著值不小于其显著均值的部分,用双立方插值对图像进行放大并进行图像叠加,利用线性归一化得到最终显著图.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清晰地提取出图像的显著性区域,提高检测准确性.
2015年05期 v.51;No.221 743-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6K] - 李立耀;赵少卡;许华荣;
设计了基于云平台架构的M印Reduce性能优化策略,全面考虑MapReduce作业过程中的数据传输与数据处理流程,将虚拟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描述成一个优化问题,并构建模型实现了通信代理数量、通信代理的放置位置以及虚拟机与通信代理之间的映射关系,以解决目前大多数研究只单方面考虑平台的数据处理或数据传输性能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与随机匹配策略和贪心策略相比,本方案优化了云计算系统的虚拟网络拓扑结构,减少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时间总开销,显著地提高了大数据处理的整体性能.
2015年05期 v.51;No.221 752-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