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彦彬;王金荣;侯克选;姚超;李泰德;张岱;
西准噶尔库鲁木苏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6±10)~(294±4)Ma,加权平均值为290.8±6.2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体具低Si(w(SiO_2)=58.08%~61.57%),高Al,Ca,TFe,富Na贫K,Mg~#为35~38,ASI(铝饱和指数)比值为1.11~1.20且w(Na+K)/w(Al)<1.0,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具高Sr,Y,Yb,Ba,w(Rb)/w(Sr)(0.06~0.13),低Cr,Ni,亏损Nb,Ta,P,Ti,富集Ba,Rb,K,U,Zr,Hf以及相对富集LREE,HREE呈平坦型分布,轻微的负Eu异常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石英闪长岩在受到先前俯冲流体交代过的软流圈上涌底侵影响下,垫托在地壳底部的残留洋壳发生部分熔融,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单斜辉石等基性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受到上地壳长英质物质的混染作用.西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软流圈地幔存在不均一性,这可能与本区先前存在多条俯冲带的构造过程紧密相关.
2015年03期 v.51;No.219 303-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1K] - 郭鹏;孟兴民;薛亚婷;熊木齐;赵岩;
选取位于白龙江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中游区域,且受人类影响较弱的典型泥石流沟构林坪为例,基于SBAS InSAR技术监测分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该流域的地表形变特征.研究发现横穿该流域上下游分界处的迭部-白龙江断裂自2008年前以8.0 mm/a的相对速率稳定抬升,在震后迅速增至11.5 mm/a.根据资源卫星、Geoeye,SPOT影像调查资料,与InSAR结果相应,该流域地质灾害的增幅明显上升.地震对地质灾害的作用表现为直接激发作用和潜伏后发作用,在白龙江流域,汶川地震不仅直接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还使该流域的岩土结构、强度等遭到破坏,孕育大量潜在灾害,使该地区地质灾害长期并将会频繁发生,次生灾害的分布具有"上盘效应"和沿断裂带集中分布的特点.
2015年03期 v.51;No.219 313-318+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4K] - 张洒;宋春晖;刘川;潘佳秋;何鹏举;孟庆泉;
基于藏北羌塘盆地东部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岩性和沉积物颜色呈现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通过对其高分辨率岩性、沉积物色度和CaCO_3质量分数分析,并采用Redfit频谱分析,发现岩性、沉积物色度和CaCO_3质量分数波谱分析结果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认为由地球轨道效应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是控制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沉积旋回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滤波手段分离夏里组CaCO_3质量分数蕴含的主频周期,并结合夏里组岩性、色度、化石和石膏出露层位,把夏里组划分为:早期古气候相对湿润,主要受低振幅波动的岁差周期控制;中期古气候表现为半干旱,由岁差周期功率值猛增至早期的2倍导致;晚期古气候干旱,主要受稳定的岁差周期和强势输入的偏心率周期的协同控制,并认为该时期是盆地可能成盐的最佳气候时段.
2015年03期 v.51;No.219 319-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9K] - 周长啸;刘洛夫;吴康军;肖飞;徐正建;
综合测井、录井、物性分析、地层水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平面与剖面等方面,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特征.清水河组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顺物源的北西-南东方向连通性好,垂直物源方向的砂体受河道间泥岩的阻隔,连通性较差,底部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砂砾岩是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清水河组砂体主要为方解石胶结,处于中成岩阶段,发育较多溶孔,孔隙度均值为17.6%,为高孔中喉特征,微观连通性好.清水河组砂体地层水水型相同,均为NaHCO_3型,证实砂体的连通性好.来自沙湾凹陷深部的二叠系油气经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后,沿清水河组砂体从凹陷向凸起、由东南向西北部运移.综合多种因素分析,建立了清水河组砂体的油气输导模式.
2015年03期 v.51;No.219 327-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0K] - 谌文武;吕海敏;崔凯;吴国鹏;杜昱民;
为了探讨盐分对遗址土体颗粒级配和界限含水率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对洗盐后的素土分别以0(素土),0.2%,0.4%,0.6%,0.8%,1.0%的梯度加入NaCl,Na_2SO_4两种可溶盐,测试特定盐分质量分数和类别的含盐土的颗粒粒径分布和界限含水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盐分对遗址土体的颗粒级配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黏粒占比的变化影响显著,随着盐分质量分数的增大,分布在细粉粒和黏粒范围内的颗粒占比相对减小,分布在粗粉粒和砂粒范围内的颗粒占比相对增加,并且Na_2SO_4盐对土体颗粒级配的影响比NaCl盐的显著;随着盐分质量分数的增大,含盐试样的液限含水率、塑限含水率以及塑性指数均逐渐减小,试样由粉质黏土变为粉土,由于盐分的加入,盐分作为电解质对土粒产生团聚作用,黏粒被吸附,使得试样中黏粒占比相对减少.
2015年03期 v.51;No.219 334-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曾润强;王思源;曾宇桐;郭富赟;李松;赵岩;孟兴民;
陡峭的地形条件、软弱的岩土体组合、新构造运动条件是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地震及极端季候条件是导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而人类不合理的开挖、人工绿化灌溉、地震及持续降水则是今后滑坡体局部复活的重要因素.利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发现铁三小Ⅰ,Ⅱ,Ⅱ_1,Ⅲ号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均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及暴雨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
2015年03期 v.51;No.219 339-34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何磊;马文瑛;赵传燕;
使用MODIS和TRMM遥感资料定量研究荒漠化两大驱动因素的相对作用,得到以下结果:近些年荒漠化加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零星地分布在阿拉善右旗,荒漠化加重区域占阿拉善盟土地总面积的22.6%;在荒漠化加重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负面的,即人类活动促进了该区域荒漠化加重.将2000-2012年分为3个时段:第1时段(2000-2004年)、第2时段(2005-2008年)和第3时段(2009-2012年),第1-2时段和第2-3时段,人类活动是引起阿拉善荒漠化加重的主导诱因,相对作用达到60.6%~62.1%.
2015年03期 v.51;No.219 34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2K] - 毛璐;张述文;王恬;刘彦华;
借助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针对晴天和有降水两种天气状况,探究用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来改进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初始场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同化后的分析场较同化前背景场更加接近于真实场,尤其是对所选AMSU-A第5通道辐射率观测值贡献较大的那些层,如500,700,800 hPa3层位温的分析场相对背景场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了26%,15%和42%,同化效果显著.在有降水天气状况下,试验结果在特定的高度层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正贡献,但总体而言对各气象要素场的改善均不及晴天时明显,说明该种天气类型下的卫星资料同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15年03期 v.51;No.219 35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 何毅;杨太保;王琳栋;王凯;陈雨;
利用均匀分布在新疆的12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5-2012年日照百分率数据,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0年来南北疆日照百分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北疆日照百分率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间为南疆多于北疆.近60年来,南北疆各站点日照百分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绝大部分站点呈下降趋势.从各年代来看,北疆日照百分率总体经历了"上升—上升—下降—下降—下降"的变化过程,而南疆日照百分率总体经历了"上升—上升—下降—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突变特征方面,南北疆发生了0.05及以上显著水平的突变现象,从各站点突变点来看,突变年份和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突变年份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南北疆绝大部分站点日照百分率与风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最低气温关系不明显.Morlet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北疆的日照百分率存在5年和25年比较明显的周期,而南疆存在5年和10年的周期变化规律.
2015年03期 v.51;No.219 358-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1K] - 于立;尚可政;王式功;李继祥;刘慧;龙治平;王嘉媛;
基于大气层太阳辐射传输的基本理论,在考虑瑞利散射、气溶胶散射、臭氧吸收、二氧化氮吸收等因素和季节差异对紫外辐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北京站2011年10:00-14:00各小时到达地表紫外线辐射观测数据,经过各项订正与综合处理,得出了北京市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计算公式,并利用2005-2010年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紫外辐射最重要的因子依次为分子散射、臭氧和气溶胶.臭氧和气溶胶测量的误差不会导致紫外辐射计算数值出现较大偏差.分季节回归订正可明显降低误差.订正后得到的公式,平均相对误差为11.15%,相关系数为0.948 5,符合指数为0.972 6,准确率高,稳定性好.
2015年03期 v.51;No.219 36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 李佳耘;马新平;魏林波;李德帅;马敏劲;李建科;王式功;
利用1次/6 h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21-22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低层大量暖湿气流输送和中高层冷空气交汇,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WRF模式能很好地模拟降水区域、降水中心和降水强度.暴雨期间,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耦合结构和整层强上升运动以及正涡度的变化均与暴雨中的垂直螺旋度分布特征紧密联系,与暴雨大值时段对应.垂直螺旋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015年03期 v.51;No.219 375-380+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 衣娜娜;张镭;曹贤洁;梁捷宁;田鹏飞;李燕军;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的太阳光度计资料、AREONET气溶胶光学特性资料,采用辐射传输模式SBDART分析了SACOL典型日个例沙尘气溶胶和黑碳气溶胶的长、短波辐射强迫,探讨了不同地表反照率和天顶角对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影响.分析表明,沙尘和黑碳在地表的短波辐射强迫分别是-146.54,-60 W/m~2,长波辐射强迫分别是17.79,8.66 W/m~2,短波辐射强迫是长波的6倍多,沙尘辐射强迫是黑碳的2倍多;在大气层顶沙尘和黑碳短波辐射强迫是39.04,27.2 W/m~2,长波辐射强迫为12.19,5.0 W/m~2.短波辐射强迫随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增大,长波辐射强迫随地表反照率的增加线性减小.随天顶角减小,大气层顶的短波辐射强迫线性增加,地面短波辐射强迫对数减小,长波辐射强迫随天顶角的变化很小.
2015年03期 v.51;No.219 38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杨丽萍;孔金玲;郭玉芳;王斌;
基于2002年6月11日和2009年6月30日两期Landsat 5 TM影像,利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了西安城区的地表温度,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剖面线分析,研究了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方向特性,进而就其演变特征与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城区存在两到三个热岛中心地带,热岛效应明显;除2009年WE向热场剖面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外,其余3条均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特点;除水体外,地表温度和NDVI通常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建成区面积、人口和城市气温综合影响下,热岛范围与城市扩张体现出较强的时空一致性.8年间,城市内部相对差异缩小,热环境格局由"中心城区分布模式"转变为"建成区分布模式".
2015年03期 v.51;No.219 38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