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军;张艳杰;郭青林;杨善龙;张国彬;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87窟窟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监测和分析,得出温度和相对湿度年变化规律.窟内温湿度特征因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窟内上部测点平均温度高于下部测点的,而上部测点相对湿度低于下部测点的.2-8月是窟内温度升高阶段,8月-翌年2月是窟内温度的降低阶段.窟内温度低于窟外温度时,上部测点的温度日较差较大;窟内温度高于窟外温度时,下部测点的温度日较差较大;离窟门越近温度日较差越大.通过对窟内外温度之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温度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方程,发现其符合正弦曲线变化规律.温度差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6月中旬,温度差为零的临界点出现在3月下旬和9月中旬.
2014年01期 v.50;No.21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宿星;吴玮江;叶伟林;冯乐涛;
以甘肃舟曲县龙江新村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域测量、地面调查和地下勘探等手段,详细研究滑坡的特征,分析滑坡的成因,准确地选取和确定了滑坡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为龙江新村滑坡灾害的治理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和地质依据.
2014年01期 v.50;No.211 7-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 谭龙;陈冠;曾润强;熊木齐;孟兴民;
以边坡为基本研究单元,经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检验得到白龙江流域对滑坡形成贡献最大的6个因子:人口密度、坡度、坡向、断裂距离、岩性和高程.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白龙江流域进行滑坡敏感性评价,采用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能有效地对该区域进行滑坡敏感性评价,且能将研究区划分成5个区: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各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53%,41.46%,12.12%,25.33%,11.58%.
2014年01期 v.50;No.21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李治财;刘高;
在分析黄土滑坡和黄土洞穴的区域分布、微地形地貌分布、形成时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发现滑坡体上洞穴发育密度和发育程度明显增大;进一步分析滑坡对黄土洞穴的影响,认为滑坡体上节理裂隙的强烈发育为洞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搬运空间、堆积空间以及渗流通道.滑坡改变了地面的坡形、坡度以及水力条件,使得滑坡的后缘、侧壁以及前缘等地段容易形成黄土洞穴.黄土洞穴对黄土滑坡的主要影响是可以加速冲沟发育、加剧坡体局部破坏、改变坡体的渗流条件,从而诱发滑坡发生以及古滑坡复活.
2014年01期 v.50;No.21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 屈乐;孙卫;章海宁;杜环虹;
为研究火成岩储层中顺磁性物质对核磁共振测量结果的影响,分别选取7块含有顺磁性物质的人造岩心和60块实际火成岩岩心进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分析顺磁性物质质量分数以及不同回波间隔对核磁孔隙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顺磁性物质会极大地减小核磁共振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T2,造成测量的孔隙度减小,而且不同岩性的火成岩样品,由于顺磁性物质质量分数不同,核磁孔隙度误差也不同,当顺磁性物质质量分数超过6%时,核磁孔隙度基本为零.
2014年01期 v.50;No.21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赵永刚;韩永林;粱晓伟;方艳兵;王帅;
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利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图像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大量的岩心孔渗数据,在研究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孔隙与定量分析孔隙构成相结合识别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揭示孔隙特征,重点探讨这些主要孔隙类型的成岩作用控制机制.研究认为:长2储层整体上属于中孔低渗型细粒长石砂岩,多数孔隙中见绿泥石薄膜;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溶孔和晶间微孔等6类孔隙,其中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粒内溶孔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杂基内微孔和晶间微孔的储渗意义不大;长21、长22储层的孔隙构成特征与长2储层的相似;粒间孔的保存主要受保持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粒内溶孔主要是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产物.早成岩阶段的自生绿泥石胶结、微晶石英胶结和碳酸盐矿物胶结都不同程度地保护了粒间孔;粒内溶孔则是与2次构造抬升剥蚀事件相对应的两期大气水淋滤作用的结果.
2014年01期 v.50;No.211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 唐俊;廖朋;郝乐伟;田兵;庞国印;王琪;
对姬塬地区C98井长8段(分为长81,长82小层)储层岩心分析孔隙度数据进行筛选、处理,且等间距均值化取值作为特征序列;然后与C98井测井资料孔隙度进行了精细的评价、匹配和拟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孔隙度与各测井曲线的邓氏灰色关联度、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按照关联度大小提取了较大的7个参数:AC,CAL,CNL,DEN,GR,RT,SP作为孔隙度预测的影响因素序列;最后建立GM(1,n)模型对目的层孔隙度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做了残差和相对误差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模型预测结果与钻井取心分析资料基本趋于一致,达到了纵向上预测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灰色预测方法具有涉及数据量小、操作简便、运算速度快的特点.
2014年01期 v.50;No.21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冉津江;季明霞;黄建平;齐玉磊;李玥;管晓丹;
利用1951-2011年中国756个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降水近60年来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增加的,增长速率为0.27 mm/a,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减少的,减少速率为0.80 mm/a.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个区域受不同的环流系统所控制,即干旱区为西风控制区,而半干旱区则为季风区.通过对两个区域降水偏多(偏少)年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发现,当西风气流加强、位置偏南,黑海、里海和巴尔喀什湖的水汽被输送到我国干旱区,有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反之干旱区降水则偏少;而当东亚夏季风较强时,水汽向西能到达甘肃中部(105?E),向北能到达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因此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反之半干旱区降水则偏少.
2014年01期 v.50;No.21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 张圆圆;李艳;付培健;李景鑫;董雷鹏;
利用1979-2008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西北地区136个台站的气象资料,研究了ENSO Modoki与春、秋季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秋季发生El Nino Modoki事件时,次年春季新疆中部、西北部边缘地区及祁连山脉附近的极端低温事件较少,发生La Nina Modoki事件时则相反;当冬季发生El Nino Modoki事件时,次年秋季宁夏、陕西及甘肃中南部地区的极端低温事件较多,而发生La Nina Modoki事件时则相反.另外,500 hPa位势高度场合成分析显示,极端低温事件多发与否,与中国西北地区附近是否有发展旺盛的径向环流有着一定的关系.
2014年01期 v.50;No.211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张莹;尚可政;孙宏;蒋薇;王式功;邵毅;程一帆;
利用南京市2004-2009年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04-2009年南京市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年内变化规律,在计算3种人体舒适度基础上研究了上述两大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包括气象要素及人体舒适度在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年内气温呈"Λ"型分布,人体舒适度呈"M"型分布,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年内分布正好与气温分布呈反位相,即两大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整体上均呈现出冬半年多,夏半年少的分布特点,说明寒冷是诱发两大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气象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两大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在8-9月份又呈现出一个死亡小高峰,这主要是由于高温和季节交替所造成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逐日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和滞后性.
2014年01期 v.50;No.211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翟广宇;王式功;董继元;尚可政;张莹;
使用Apriori算法,挖掘出兰州市2007年空气质量和气象因子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了气象因子和空气质量变化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前1天的空气污染程度及低温,前3天的低温、高湿度和一定的空气污染及前5天的低温和高湿度等条件有很大程度的关联.
2014年01期 v.50;No.211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从靖;马玉霞;王式功;
利用甘南藏族自治州内8个地区(夏河、碌曲、玛曲、合作、临潭、卓尼、迭部、舟曲)1985-2005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逐月传染病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近20年出流行性出血热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甘南地区除合作、迭部、舟曲以外其他地区都有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报告,疾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尤其是12月份,发病人数达到最多,而春、夏季几乎没有发病报告.相关分析发现,大多数地区出血热发病人数与气温、降水都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出血热传染源——鼠类的生活条件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4年01期 v.50;No.21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程一帆;张莹;王式功;尚可政;
利用北京市2009-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及污染资料,分析了气象因素及污染物分别与上感、下感急诊就诊人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建立了上感和下感急诊就诊人数的预报模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气象因素和污染物与上感、下感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建立的上感、下感就诊急诊人数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结构分别为13-7-1(即有13个输入、7个隐含节点和1个输出)和13-6-1(即有13个输入、6个隐含节点和1个输出),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7.11%和75.57%.与统计预报方法相比较,该方法计算简便、误差较小、预测准确率高,对上感和下感急诊人数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为医疗气象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2014年01期 v.50;No.21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曾彪;高维;杨太保;
利用遥感与GIS手段,分析了12年来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MODIS-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量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2000-2011年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生长季NDVI平均值年际变化趋势中,改善区、稳定区、退化区和无植被生长区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9.13%,32.14%,0.51%,18.21%;山地和绿洲生长季NDVI平均值的增长率分别为3.9%/10a,2.9%/10a.在山地的各海拔高度带上,12年NDVI平均值越大的区域,植被改善趋势越强烈,反之改善趋势越微弱.山地改善区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区域以及南坡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较大,绿洲植被改善显著的典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农场区域和临近河流的部分区域,退化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区域,植被砍伐、铁路和公路修建区域.12年来德令哈地区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德令哈地区植被的生长状况与生长季降水量和生长季前期气温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生长季气温和前期降水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春季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量、夏季较多的降水量以及前一年冬季较高的温度是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
2014年01期 v.50;No.211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 赵虹;鲁蕾;颉耀文;
基于PROSPECT+SAIL植被辐射传输模型,通过控制不同的植被生化变量、地表参数和土壤光谱参数建立光谱数据集,定量地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SR)、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等10种常用的植被指数(VIs)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响应.利用敏感性函数定量地筛选出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转换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TSAVI).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TSAVI及常用植被指数NDVI反演LAI的模型.以张掖市南部地区的TM影像为数据源,进行了LAI的反演,并利用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获得的中游LAI数据集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TSAVI–LAI模型最佳拟合关系为指数形式,其反演结果与LAI实测值的偏差最小(0.200),R2最大(0.686),RMSE最小(0.397).TSAVI可以作为较强适用性植被指数来进行LAI的反演.
2014年01期 v.50;No.211 89-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 王兆滨;马义德;祝英;高清祥;
实验以枸杞种子为材料,培育成无菌苗后,取叶片和下胚轴进行诱导愈伤组织,在含有2,4-D的MS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并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通过从不同时期的胚性愈伤组织中剥离不同时期的体细胞胚,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发生频率统计,进而研究不同枸杞品种、2,4-D质量浓度、继代培养次数、不同部位和温度对枸杞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0.2 mg/L2,4-D的MS培养基上,继代3次的愈伤组织经诱导分化体细胞胚可达496个/g;同时还探讨了枸杞体细胞胚高频发生再生体系建立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体细胞胚发生机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2014年01期 v.50;No.21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杨月娟;周华坤;王文颖;殷恒霞;姚步青;余欣超;赵新全;王发刚;
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50,150,250 mmol/L)处理萌发的垂穗披碱草幼苗,通过检测垂穗披碱草在盐胁迫逆境下生理生化的变化,并与老芒麦进行比较,研究其幼苗对盐胁迫的反馈机制,为垂穗披碱草在盐碱地的建植和恢复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0 mmol/LNaCl是其幼苗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一个转折临界点;相对含水量、脯氨酸质量分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分别在150,250 mmol/L盐浓度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相对含水量、脯氨酸质量分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材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胁迫对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的生理指标影响显著.经相关分析筛选出对抗盐性影响显著的指标为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经隶属函数法计算得出,垂穗披碱草具有一定的抗盐性,而且较老芒麦的强.
2014年01期 v.50;No.211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张燕堃;张灵菲;张新中;冶娜娜;江小雷;
用根钻法就补播、围栏、施肥及综合处理等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根系特征(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比根面积)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种草地恢复措施对植物群落根长密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植物群落比根长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肥和综合处理均对草地植物群落比根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围栏、补播对植物群落比根长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草地恢复措施对比根面积的影响模式与对比根长的相反,围栏、补播、施肥及综合处理措施均使草地植物群落比根面积显著减少.此结果说明,由于各种恢复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草地土壤中的资源状况,因而使植物群落的根系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14年01期 v.50;No.21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冯秀英;张淑红;
基于元件寿命的顺序统计量的条件剩余寿命和条件休止时间,建立了关于可交换元件构成的协同系统的条件剩余寿命和条件休止时间的混合表达;并基于该混合表达式中系数向量的随机序性,得到了具有不同结构的两个协同系统的条件剩余寿命和条件休止时间的一些随机序性质.
2014年01期 v.50;No.211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张娜;闫甜甜;伍渝江;
考虑奇异摄动问题的中点迎风差分格式的后验误差估计,并利用比较原理及格林函数的估计得到最大模范数意义下的二阶后验误差估计.
2014年01期 v.50;No.211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刘岳巍;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Non-local Mean和Block-matching and 3D Filtering等方法虽然在高斯噪声消除方面效果不错,但均采用了块匹配操作,从而导致非常大的计算量以及较长的时间消耗,很难满足短时间内大批量快速图像处理的需要.对此,提出一类修正的巴特沃斯函数,在频率域上对图像进行快速降噪.数值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中小强度的噪声干扰降噪效果良好,能够保持图像的主要细节.与BM3D,全变差正则化和NLM法相比,其峰值信噪比和全变差正则化法以及NLM差别不大,但耗时却只有BM3D和全变差正则化法的1/50,比NLM更是快了近1000倍,能够适应大批量的图像处理需要.
2014年01期 v.50;No.211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李宁洲;冯晓云;
针对非线性Volterra泛函级数的参数辨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混沌策略自适应量子微粒群算法(CCSAQPSO算法)的Volterra时域核辨识方法.该方法在量子微粒群算法(QPSO)的基础上,采用混沌策略分两个阶段对QPSO进行优化,在初始化时以混沌序列初始化种群,在搜索过程中则引入混沌变异机制,利用混沌变异算子空间遍历特性对个体进行变异操作,同时按照各微粒适应度的优劣程度对其进化过程中的收缩扩张系数进行自适应调节,有效避免了早熟收敛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保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精度.最后将该Volterra核辨识方法与基于标准微粒群算法(PSO算法)和QPSO算法的Volterra核辨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参数辨识精度高、抗噪声能力强等优点,且在全局优化能力和快速收敛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
2014年01期 v.50;No.211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汤万进;赵彤;周春红;张海霞;
以氧氟沙星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2-乙烯基吡啶为复合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复合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Scatchard模型分析研究印迹材料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容量、特异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与单一功能单体制备的MIP材料相比,复合单体MIP材料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都存在着较高的吸附容量和更好的选择性.而Scatchard模型证明在MIP复合印迹材料表面存在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呈高选择性亲和力,另一种为弱选择性亲和力.其相应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8,240μmol/g,在含有20μg/mL氧氟沙星溶液时,复合单体的印迹材料与对应的非印迹材料相比,印迹因子可达到3.20.随后将该材料作为特异性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牛奶中痕量的氟喹诺酮进行吸附和检测,取得了理想的重现性(RSD 5.0%)和加标回收率(93.72%~102.14%).
2014年01期 v.50;No.211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