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晓慧;邹松兵;陆志翔;许宝荣;龙爱华;
利用1998-2008年56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结合TRMM月降水产品,通过对TRMM3B43降水数据在不同气候区、不同时空尺度的精度对比分析,探讨了卫星遥感反演降水产品在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TRMM探测的月降水数据与实测月降水数据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效率系数为0.58,其探测的降水量比观测值略大;TRMM在高原气候区月降水量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在西风带区的;TRMM数据所反映的降水量的年内变化过程和实测降水量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量上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对降水相对集中的5-9月低估实测降水量,而在降水较少的10月-次年4月高估实测降水量,反映了TRMM对较大强度降水量的探测能力不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南、北部大,中部小的格局,降水量的高值中心主要出现在高山地区,高达300 mm;而受西风环流影响的塔里木盆地东南面的且末-若羌一带、吐鲁番盆地和受高原区影响的柴达木盆地为极端干旱少雨区,降水量均不足100 mm.
2013年03期 v.49;No.207 29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高翔;
基于甘肃段1989-2007年近20年水资源与城市化两大系统的2000多个数据,采用改进的综合测度模型,探讨了甘肃段水资源对其城市化发展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1989-2007年甘肃段及其9个城市水资源约束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约束强度下降趋于加快,其中兰州市、金昌市最为突出.但9个城市之间,水资源约束强度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变化的丰富性.具体来说,兰州市由强约束降为较强约束,降幅明显;由极强约束降为强约束的城市有5个,包括约束度降幅较大的武威市、酒泉市,降幅不明显的嘉峪关市、金昌市及约束度呈波动变化的定西市;约束度略有下降,但约束类型基本不变的城市包括白银市(极强约束)、天水市(强约束)与张掖市(极强约束).2)甘肃段9个城市水资源约束空间差异按20年约束度平均计,表现为除兰州水资源约束类型属于较强约束、天水市属于强约束外,其余7个城市(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定西、白银)均属于极强约束,反映甘肃段城市化发展整体一直承受着较大的水资源压力,未来一定时期水资源约束压力也会依然存在.
2013年03期 v.49;No.207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颉耀文;余林;汪桂生;王学强;史志林;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2013年03期 v.49;No.207 306-312+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 杨甫;陈刚;章辉若;侯斌;张甲明;丁超;胡延旭;雷盼盼;
对准噶尔盆地东北部Db1井中生界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三组砂岩样品,共计199颗锆石进行了显微结构和LA-ICP-MSU-Pb定年分析.根据锆石矿物特征,阴极发光图像和年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古流体系的地质约束,对研究区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的沉积物源环境及其地质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碎屑锆石主要物源可能包括准噶尔盆地内部、准北周缘造山带,碎屑锆石U-Pb年龄以较宽的时域分布在150~1 224 Ma,并在统计分布上存在4个主要的538~360 Ma,354~271 Ma,267~208 Ma,185~150 Ma年龄区间及对应的510,490,410,330,290,250,162 Ma7个峰值年龄.碎屑锆石出现162 Ma的峰值年龄,反映了燕山运动对准噶尔地区的影响.
2013年03期 v.49;No.207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唐俊;王琪;廖朋;郝乐伟;田兵;庞国印;
在充分分析研究区长8段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地层埋藏史和成岩史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条件,将孔隙度演化分为减小和增大两个过程,分别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从埋藏初始至现今的孔隙度随埋藏深度和地史时间变化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为一个4段式分段函数.机械压实和胶结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对埋深和埋藏时间的指数函数.次生增孔是由于地层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主要发生在80~100℃的温度窗口内.因此,溶蚀阶段为孔隙度增大模型,是对埋深、埋藏时间及增孔过程的复合函数.溶蚀阶段结束后地层孔隙度为压实和保持阶段.最后进行实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砂岩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符合地质实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2013年03期 v.49;No.207 320-326+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 颜斌;南忠仁;赵转军;胡亚虎;王兆炜;杨一鸣;
通过盆栽试验对干旱区绿洲土壤Cd-Zn和Cd-Zn-Pb复合胁迫下芹菜对Cd,Zn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Zn和Cd-Zn-Pb复合胁迫下,芹菜根系干重呈减小趋势,而茎叶干重则先增加后减小.Pb对芹菜的生长为先促进后抑制,对芹菜根系和茎叶吸收Cd,Zn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了Cd,Zn从土壤到芹菜根系和茎叶的富集,对Cd,Zn从芹菜根系到茎叶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013年03期 v.49;No.207 327-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王胜;郭海瑛;
采用肃北气象站1973-2010年地表温度和相关的气候要素实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分析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戈壁过渡带地表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0.85℃/10a,最为突出,春一秋季基本为0.19~0.45℃/10a;年平均地温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由冷向暖的突变.利用观测站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与地表温度建立关系模型,表明拟合所得的地表温度与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在0~1.2,0~1.3,0~1.5,0~2.2的小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地表温度对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平均蒸发量资料以及春季平均风速都存在响应,其中风速对地表温度的变化具有突出的响应特征,即地表温度与风速之间表现为风速增大地表温度上升,或风速减小地表温度降低的特征.
2013年03期 v.49;No.207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李世萍;孔令彬;肖玮;田梦;张文煜;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敦煌、酒泉、民勤3个站点2004-2007年自动观测与同期人工观测系统的风速观测资料,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人工观测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订正模型,并进行了模拟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订正模型能对风速观测资料进行较高精度的订正,3个站点风速拟合差值相对于原差值明显减小,订正结果与自动观测资料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各个站点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在12%以下,且订正模型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较好;各个站点的平均相对均方根差为3.20~3.84,效果良好,可为建立均一性时间序列的风速观测资料提供参考.
2013年03期 v.49;No.207 337-339+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任余龙;石彦军;王劲松;张宇;王式功;
利用西北5省(区)137个测站的1961-2009年历年春季降水量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统计了西北春季轻旱、重旱、特旱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然后用EOF,REOF,M-K等方法对西北春季SPI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甘肃河西及青海中部是干旱的主要发生区域;干旱面积率在1980年以前较高,而1981-1990偏轻,1991-2009缓慢增加.西北春季SPI结构的最明显特征是整个西北表现为一致的旱(或涝)的特征,新疆、青藏高原及西北东部是2个异常中心区,过渡带位于新疆的东部;西北春季SPI异常结构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新疆北部及青海南部与西北东部旱涝为反相结构,西北东部的多(少)雨往往对应新疆北部和青海南部的少(多)雨.利用SPI可将西北春季划分为4个旱涝异常区:青海高原区、西北东部区、新疆北部区、南疆区;并由各区代表站的SPI的M-K突变检验得,从1980年代开始,青海高原区春季降水增多,并且趋势十分显著;与其相反的是,西北东部区近年春季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北疆区从1997年开始,春季降水有增多的趋势,而南疆区春季降水增多的趋势不十分显著.
2013年03期 v.49;No.207 340-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刘欣;隆霄;张文煜;张博凯;田梦;
采用敏感性数值试验的方法,选取发生在青海湖及其附近区域的2次降雪过程,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对比分析了青海湖水体分布改变前后局地大气动力和热力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青海湖在局地近地层有明显的"湖陆风"特征;青海湖水体对局地降雪过程的降雪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青海湖水体面积的变化对于改变局地大气的湿度场、动力场、温度场有重要的作用;受大气日变化特征的影响,青海湖水体对降雪的影响机制在白天和夜晚存在差异;青海湖水体的存在,影响的水平范围约为30 km;在垂直方向上,青海湖水体会使白天的边界层高度降低约900 m,夜间增高约300 m.
2013年03期 v.49;No.207 347-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马敏劲;林超;赵素蓉;张博凯;申红喜;王式功;
利用2007-200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气象观测资料和低空风切变的航空记录资料,统计分析了首都国际机场背景风特征和发生低空风切变时的风特征,并针对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的低空风切变个例分析了高空形势场,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低空风切变的发展过程.主要结论有:两年间首都国际机场平均风速冬春季较大,风向主要为西北和东南方向,出现大风的频率也较夏秋季高;低空风切变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发生时近地面风速在11~15 m/s,风向为西北方向,主要由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造成,环流分析更加明确大尺度运动系统过境对低空风切变诱发的影响;数值模式不仅模拟出首都国际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还模拟出低空风切变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发展过程,其中,高空动量下传可能是诱发机场低空风切变的重要机制.
2013年03期 v.49;No.207 354-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白彩娟;吉尚戎;
长期以来,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标示因子被应用于临床检测,用来表征急性炎症反应.近期大量研究表明CRP在与慢性炎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预报因子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而后者逐渐成为邻域内研究的热点.但是,CRP参与病理过程的机制尚未明确,研究结果还存在各种争议.流行病调查、体外效应、动物模型及免疫组化多方面的数据调研显示:除了研究方法的原因外,CRP存在不同的天然异构体形式(五聚体pCRP和单体mCRP),或许可以更为合理地解释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争议.
2013年03期 v.49;No.207 361-369+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曹波;刘玉冰;刘美玲;李小军;谭会娟;
以生长于河西走廊地区不同生境的芦苇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对其叶片表皮微形态及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芦苇表皮微形态变化中,流动沙丘的芦苇表皮以倒剌和晶体颗粒为主要特征;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的芦苇有倒刺而无晶体颗粒,但表皮毛和蜡质片层密度很高;盐湖中的材料以乳突为直观特征,除绒毛和蜡质层与固定沙丘的一致外,还具有少量晶体颗粒物;而沙碱地和戈壁的材料也具有乳突,蜡质和绒毛密度都较小,并有少许颗粒物.横切面解剖结构分析显示叶片厚度与叶肉厚度、维管束大小存在差异,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的变化为戈壁芦苇的最大,沙碱地的最小,高盐盐芦的大于低盐的,流动沙丘的大于固定沙地的.说明芦苇随着自然生境的恶化,叶片以增加表皮附属物及改变内部结构的相对比例来适应环境变化.
2013年03期 v.49;No.207 370-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许静;杜国祯;李文龙;刘伟;高天鹏;
选择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32科524种植物种子,探讨了温度、海拔与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温极显著地影响种子萌发,能够解释萌发率变异的3.4%.在5/15℃,5/20℃,10/25℃3个变温处理下,物种萌发比例分别为78.7%,83.4%,91.3%,平均萌发率分别为36.4%,40.6%,47.2%.其中5/15℃变温处理下物种萌发比例与萌发率均最低,表明高寒低温不利于种子萌发.同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依赖于系统发育,科分类能够解释样区物种种子萌发总变异的34.9%.10个主要科植物种子在变温5/15℃,5/20℃,10/25℃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萌发特性,各个科的最高与最低萌发率差异显著.总体而言,禾本科平均萌发率最高(73.6%),豆科的最低(8.2%),各个科对温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机制.种子采集地海拔与平均萌发率显著相关,能够解释萌发率总变异的2.3%.种子萌发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与萌发率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一方面,样区内随海拔升高,种子有变小的趋势,有利于萌发率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海拔比低海拔地区温度低,不利于种子萌发.样区内各物种的萌发特性受到以上正负影响的双重作用,呈现出各异的萌发特性.
2013年03期 v.49;No.207 37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