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部资源与环境

  • 渭河上游流域河长坡降指标SL参数与Hack剖面的新构造意义

    吉亚鹏;高红山;潘保田;李宗盟;管东升;杜功元;

    基于DEM提取了渭河上游8条支流的Hack剖面、河长坡降指标SL参数以及标准化坡降指标(SL/K),对该区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河流的Hack剖面皆呈上凸形态,表明第四纪以来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渭河上游整体上处于构造抬升状态,且抬升速率较快.同时Hack剖面的凸度有所区别,说明该区构造活动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中西秦岭北麓和六盘山南段地区的构造活动较为强烈,而北部的黄土高原构造活动相对较弱.SL参数证实了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东缘断裂和会宁断裂存在构造活动.

    2011年04期 v.47;No.19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3K]
  • 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近50年来气温 降水 径流变化特征

    李常斌;李文艳;王雄师;杨文瑾;杨致远;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气温、降水及出山径流序列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降水、径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气温在20世纪60-70年代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80年代气温开始波动升高,气温显著升高则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来.研究区山区年降水量大于平原的,各站年降水量均呈现平、枯、丰交替的特点,总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增幅不显著.出山径流量在年代尺度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洪水和丰乐两条河流的年出山径流量存在突变点,位于1960前后.2000年前后,三河径流量微弱上扬后,继续开始减少趋势,讨赖河稍迟于其余2条较小的河流.

    2011年04期 v.47;No.196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 陇东黄土塬区农作物中石油有机质分布规律

    潘峰;梁俊宁;陈丽华;

    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实验分析,分别检测陇东石油开发区农田土壤、典型作物不同部位之间的石油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所有样品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质量分数较植物样品中的要低,当土壤中的石油烃质量分数超过50×10-6时就会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在作物不同部位中,叶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茎、根的.说明作物对石油有机质有很好的迁移转化能力,并不断向末端组织富集,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

    2011年04期 v.47;No.196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

    庞军刚;杨友运;蒲秀刚;

    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板桥凹陷沙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所指"近岸水下扇"为深湖重力流成因.总结了这几种重要沉积相在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生物化石、沉积序列及沉积组合等几个方面的识别特征,该方法可用于类似断陷型盆地的沉积相研究中.

    2011年04期 v.47;No.196 18-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1K]
  • 汶川震区地震动三维地形效应的谱元法模拟

    胡元鑫;刘新荣;罗建华;张梁;葛华;

    针对三维波动弹性动力方程推导了谱元法算法,并考虑三维真实地形及介质的衰减特性,基于并行计算环境采用谱元法和ASTER DEM模型对5.12汶川地震动的地形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陡峻地形对地震波两个水平分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竖向分量的.震中附近区域的PGA最大值为671cm/s2,高PGA区多分布于山顶及山脊区域.与平坦地形相比,PGA相对地形放大系数为-12%~110%,不同地点的z向速度分量波幅遵循峰顶、山脊得到放大或沟谷得到降低的模式.这说明与已有的二维概化模型计算结果相比,三维真实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比二维概化模型更为复杂.

    2011年04期 v.47;No.19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6K]
  • 基于MOS方法的环渤海地区大风中期预报

    巩崇水;曾淑玲;尚可政;王式功;

    针对环渤海地区64个台站,应用MOS技术制作了平均风速、最大风速以及大风的96~240 h的中期预报.预报检验结果显示: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中期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用的,对于大风的灾害性预报的效果较好,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在预报因子的筛选和多种观测信息的运用方面加以改进.

    2011年04期 v.47;No.19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

    马玉坤;赵中军;王玉国;王式功;尚可政;佘峰;

    利用环渤海35个台站1954-2002年近50年逐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关注区域内少云、中等云量、多云的发生情况;再用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预报关注区域内与不同云量形成相关性较好的各种不同要素的平均场,依据动力过程相似原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相邻24h预报场,以域块距离为依据,建立云量预报模型,制作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4~9天的预报.经过2003-2007年的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的对比检验表明:依据动力过程相似方法建立的云量预报模型对日平均总云量和日平均低云量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日平均低云量预报准确率要高于日平均总云量;冬半年预报准确率高于夏半年;天空出现少云的预报准确率高于中等云量和多云的情况.

    2011年04期 v.47;No.19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 低温寒潮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郑山;王敏珍;史莹莹;王式功;

    通过对低温寒潮发生的定义,对疾病及死亡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引起超额死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低温寒潮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2011年04期 v.47;No.196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干旱农业与生态

  • 青藏高原东缘30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的响应及其与生活史的关联

    张莹莹;张春辉;张蕾;吕俊平;王晨阳;卜海燕;杜国祯;

    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设置三个不同光照强度的人工遮阴对青藏高原东缘30种不同生活型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光照梯度下30种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平均萌发时间差异显著,外在环境因子光照主要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进程.植物在存在竞争的环境中会选择快速萌发来争取幼苗茎杆伸长开始的时间,以截获更多的光资源,提高适合度;各光照梯度下,两种生活型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差异显著(多年生的显著高于一年生的),平均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生活型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行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萌发数量上,种子萌发与生活型存在固有而紧密的联系;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进程加快程度高于多年生的,说明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种子对光照梯度更为敏感,更加"珍惜这惟一的机会".总之,不同的光照梯度下,植物可能会选择最佳的萌发策略,来扩大其优势度,这种最佳的萌发对策差异因生活型而不同,而生活型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繁殖对策的不同.

    2011年04期 v.47;No.19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物种分布模型与变量相异指数

    许仲林;赵传燕;冯兆东;

    选择了边界函数法、最大熵算法以及基于规则集的遗传算法,选取坡向、海拔、多年平均温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4个环境变量,对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青海云杉进行分布预测.提出一种新的物种分布模型性能评价方法,通过提取分布区上各变量的特征,比较现实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上环境变量的差别,来评价模型在性能上的表现.该方法以计算环境变量的边界相异指数和总体相异指数实现.应用两种指数对各模型的性能评价表明:GARP模型获得4组MDIV的最小值,BF和Maxen分别获得3,2组最小MDIV,表明GARP模型性能的优越性;GARP,Maxent和BF模型的DIV分别为10.9965,15.1455和18.8747,同样表现出GARP模型优于其他两种模型的物种分布预测性能.青海云杉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包括肃南、民乐、山丹县存在大面积的适宜分布区.研究区南部天祝县的潜在分布区也大于现实分布范围.

    2011年04期 v.47;No.196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6K]
  • 救荒野豌豆对根竞争的响应及其识别机制

    任媛媛;张世挺;罗燕江;刘俊鹏;包小辉;

    以救荒野豌豆为材料,研究其对邻体根的响应机制以及根之间的识别方式.结果表明:邻体根存在时,叶、茎、冠、根生物量,根冠比和花数量均没有变化,而繁殖生物量明显增加,表明根的生长与繁殖不存在权衡,也表明救荒野豌豆能够检测到邻体根的存在并做出响应;根之间的识别方式既有直接接触,也有间接的化感作用.

    2011年04期 v.47;No.19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 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甘南草地生物量动态监测

    于惠;冯琦胜;陈思宇;韩兰英;黄晓东;梁天刚;

    利用2003-2007年AMSR-E每日亮温产品计算了甘南州每日微波植被指数,结合Terra/MODIS植被指数产品比较分析了两种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生物量监测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升轨6.925,10.650 GHz亮温数据的微波植被指数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rR2和RMSEP值分别为0.69,0.54和0.044.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草地生物量干重监测模型能反映甘南草地生物量的基本变化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生物量逐渐增加,生长季内(5-10月)生物量产量峰值出现在7,8月份,不同草地类型生长季内的干物质产量由高向低依次为暖性草丛类、沼泽类、高寒灌丛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低平地草甸最低.

    2011年04期 v.47;No.19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1K]
  • 2001-2010年青藏高原草地生长状况遥感动态监测

    冯琦胜;高新华;黄晓东;于惠;梁天刚;

    基于1970个地面实测数据,结合MODIS EVI和NDVI数据,利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方法确定了适合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生长状况的遥感反演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草地生物量干重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近10年草地生物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MODIS的NDVI较EVI能更好地估算草地生长状况,指数模型反演的草地鲜重和风干重精度最高,而盖度反演适合使用乘幂模型;确立了基于MODIS-NDVI的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鲜重、风干重和盖度反演模型;青藏高原地区2001-2010年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月际变化较大的草地类型主要有沼泽类、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

    2011年04期 v.47;No.196 75-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8K]
  • 白水江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带优先保护评价

    黄华梨;王建宏;孙学刚;卢镝;任景成;

    以构建的次级自然单元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运算的结果为依据,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进行了优先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优先保护的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依次为78.60,57.32,57.20,38.18,14.08,3.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拥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种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单(寡)型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最优先植被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随海拔梯度由常绿阔叶林带的57.20增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78.60后持续减小,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单峰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不同海拔梯度所产生的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的,同时也与低海拔地区强烈的人为干扰和高海拔山地的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2011年04期 v.47;No.196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数学

  • 高能~(12)C~(6+)离子辐照诱发小肠急性损伤研究

    马晓飞;张红;

    将昆明鼠固定全身接受单能12C6+离子束辐照,于照后不同时间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剖取空肠组织,Bouin固定液固定,石蜡切片切为5μm,HE染色后观察病理变化并统计隐窝部位辐照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在隐窝中的分布.辐照后15.5 h绒毛开始脱落,绒毛密度于25.5 h降至最低,3.5天恢复至正常密度.于照后5.5~6天固有层和肌肉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同时固有层淋巴小结增多.小肠黏膜完整性丧失程度与辐照剂量相关.照后5~6天出现隐窝分裂现象.小肠及结肠组织出现类似于绒毛腺瘤的结构.隐窝细胞凋亡率于照后5.5h达到峰值,凋亡细胞最常见于细胞位置10,而增殖细胞最常见于细胞位置16.

    2011年04期 v.47;No.196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4K]
  • HIV-1 Tat与P-TEFb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自由能计算

    张寅晖;张瑞生;胡荣静;袁永娜;

    P-TEFb结构中与Tat蛋白的结合位点是新型抗HIV-1药物设计和虚拟筛选的重要靶标.对含有两个锌指结构的Tat.P-TEFb复合物体系进行了14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应用MM-PBSA/GBSA方法计算体系的结合自由能,以及通过基于氨基酸残基的能量分解来探究体系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范德华作用能是复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Cys261与ZN88之间的配位作用是结合自由能的最大贡献者.根据Tat.P-TEFb体系的动力学结构信息和残基能量分解结果预测了P-TEFb结构中可能的活性位点.位点Ⅰ和位点Ⅱ应可作为基于受体三维结构的抗HIV-1药物分子设计的起始位点.模拟计算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指导药物设计奠定基础.

    2011年04期 v.47;No.196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9K]
  • 基于线性表的闭频繁项集挖掘算法

    李秦;张馨东;童甲佳;李宇博;

    利用频繁模式表的线性表简单结构及闭频繁项集挖掘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闭频繁项集挖掘算法.模式签名向量间的合取操作以及向量计数操作为该算法的主要操作,实现从已生成的闭频繁项集生成集中抽取代表模式,降低了模式搜索空间,简化了生成闭频繁项集的过程,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11年04期 v.47;No.196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及投稿要求

    <正>《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现为全国自然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优秀

    2011年04期 v.47;No.196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