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琦;曹正林;张小军;白涛;孙德才;马锦龙;
根据孔渗物性、压汞参数、覆压下孔渗测试参数以及大量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切6区古近系含油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以及控制孔隙演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表明切6区古近系储层孔隙虽然公认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但后期经溶蚀作用形成的多种次生溶蚀孔隙对储层实际的渗透性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孔隙喉道特征决定的.成岩过程中较强程度的压实作用对原始孔隙度影响最大而胶结作用的影响次之,溶蚀作用大大提高了本区储层的储集与渗透性.
2011年02期 v.47;No.19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2K] - 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
应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矿床数学模型软件,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云南省金平白马寨镍矿Ⅲ号矿体的深部矿体模型.模型清楚地体现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和成矿元素分布特征,模拟结果与实际矿床基本特征吻合较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矿体的深、边部成矿预测.该研究表明基于数字矿床模型的研究方法在深部勘探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011年02期 v.47;No.194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7K] - 黄小忠;陈雪梅;陈春珠;马艳玲;周刚;
通过对黑河流域上中游地区43个农田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探讨了该流域不同类型农田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农作物花粉是农田花粉组合的主要成分,平均百分含量为43.6%;农作物以外的草本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为50.4%,其中旱生草本以藜科(平均21.1%)为主,湿/中生草本以禾本科(平均8.3%)、蒿属(平均6.6%)、菊科(平均5.2%)为主,也出现了少量豆科、毛茛科、唇形科等多种杂草花粉;农田中乔木(平均1.6%)和灌木(平均4.3%)花粉百分含量较低.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其花粉组合特征亦有差别:油菜地中油菜花粉百分含量平均为85.8%,占绝对优势,而其他草本花粉百分含量很少;苜蓿地、玉米地、小麦地以及混作地花粉组合以农作物以外的草本花粉为主,农作物花粉次之.农田花粉组合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表明: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2600m以下随海拔的升高而略有降低,海拔超过2600m以后快速降低,其变化可能与油菜花粉的高产量有关;蒿属花粉百分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海拔超过2800m以后降低;十字花科(油菜)花粉主要出现在2000m以上,峰值出现在2800m;人工禾本科花粉(≥40μm)则出现在海拔2000m以下,这与绿洲农业的分布海拔相符合,因此它是农业活动的重要指示花粉;花粉总浓度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湿/中生草本花粉与旱生草本花粉的比值(W/D比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在低海拔的平原区W/D比值的相对变化可能指示人类活动对局地环境的影响.
2011年02期 v.47;No.194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7K] - 俞飞;靳立亚;张肖剑;王志远;
选取PMIP2计划中ECBilt-CLIO-VECODE模式的结果,对比中全新世(6 kaBP)气候对于现代气候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中的意义.中东亚干旱区受西风环流影响,而东亚地区6 kaBP季风深入,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两区域大尺度气候特征差异大,同时该时期植被的变化增强了气候系统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一系列气候要素对植被的动态响应导致气温、降水都因植被反馈而发生较大变化,但是该模式的结果存在低估6 kaBP升温幅度的缺陷,尤其是对冬季温度的模拟;即使耦合植被后有所改善,但对6 kaBP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仍需深入,同时对局地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还需改进.
2011年02期 v.47;No.194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1K] - 钟艳霞;贺婧;薛骞;
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及3种灌木植物叶片,利用气象色谱分析,开展现代木本植物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27或C29为主峰,5种灌木植物中3种以C29为主峰,2种以C31为主峰.乔木植物叶片正构烷烃的分布与前人沉积物中木本植物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灌木植物叶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研究区3种常见松科植物C31含量相对较高,但均仍以C29为主峰,表现出木本植物叶片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并无C31为主峰的分布.
2011年02期 v.47;No.19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李静;盛煜;吴吉春;张波;王杰;张秀敏;叶柏生;
以位于祁连山西段疏勒河上游流域内不同地点的钻孔及地温测量数据为基础、借助于地温曲线图分析了各钻孔点不同深度处的地温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是影响疏勒河上游流域多年冻土地温的中观尺度因素,植被、砂层等地表覆盖条件和季节性河流等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地温影响复杂,使得局地尺度上的多年冻土地温分布特征规律不明显.
2011年02期 v.47;No.194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9K] - 王建民;魏天存;魏文科;郭向东;迟静;杨杰;
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自然开采特征及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油藏投产后2个月内即可实现最大产能;随后开发进入一个漫长的递减历程.递减初期为快速递减阶段,亦称指数递减阶段,历时约5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5.8%;之后为减速递减阶段,亦称双曲递减阶段,历时约7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3.7%;再后为缓慢衰减阶段,亦称调和递减阶段,历时70个月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0.92%,折合年递减率为11%.缓慢衰减阶段几乎贯穿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始终,成为其开发历程中最主要的开发阶段,其递减率大致代表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滚动建产和快速递减阶段该油藏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减速递减阶段以弹性—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缓慢衰减阶段以弹性驱动为主.
2011年02期 v.47;No.194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张志薇;王式功;尚可政;陈磊;王宏斌;陈晓燕;王敏珍;
基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整编的1960-009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的站点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中地区85个站点的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间、空间变化,同时分析了高温日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年平均最高气温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60-0年代中期呈降低趋势,之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0年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年平均高温日数(>35℃)和年平均高温日数(>37℃)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扩大趋势,部分地区年平均高温日数(>35℃)增加10天,但是高温日(>40℃)年平均气温呈弱下降趋势.从大范围高温事件的环流形势来看,7月与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35°N之间.8月586线经向变化,西伸至90°E,100hPa南亚高压发展强大.由此,在对流层中、上层两个高压系统相互配合,并且二者高度场均呈现强大的正距平,这便是形成华中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的大气环流形势场.
2011年02期 v.47;No.194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8K] - 陈丽华;周立辉;张彧瑞;潘峰;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陇东油区包气带土壤对原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温度、石英砂及不同介质对原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土壤对原油吸附等温线很好地符合Langmuir和线性吸附方程,其吸附系数为0.0135,0.0126L/g,且在水相中原油快速吸附到土壤颗粒上,5h后基本达到平衡.5种介质吸附原油能力依次为石英砂<高岭土<黄绵土<高压灭菌土<硅藻土.水相pH、温度和石英砂质量分数的升高,不利于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而增加盐度会加大原油的吸附量.对于土壤偏碱性,砂粒质量分数高的陇东地区,这些特性有利于原油在包气带土壤中向下运移.
2011年02期 v.47;No.19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 言志信;蔡汉成;王群敏;张海东;曹小红;
基于导波理论,把锚固锚杆当做波导介质来考虑,建立了围岩—砂浆—锚杆的三层介质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程序对锚杆系统在瞬态击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当激发波频率一定时,围岩质量越好,耦合到锚杆中的能量越少,导波透射到围岩中的能量越多,锚杆底端反射波振幅越小;随着围岩质量的提高,波能量的衰减越来越小,高频波的衰减要比低频波的衰减大.研究结果可为锚杆检测及最优激发波的选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1年02期 v.47;No.19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 武建军;石丽君;罗生虎;
利用数值方法对雷诺数Re≤300的风场中沿风向串列的两球形沙粒的阻力系数及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串列球形沙粒,后沙粒对前沙粒的阻力系数影响不大,而前沙粒对后沙粒阻力系数的影响很大,这一影响随着两沙粒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并且两沙粒的阻力系数均逐渐趋近单颗沙粒的阻力系数;两串列沙粒的阻力系数均随流场雷诺数Re的增大而单调减小;两串列沙粒流场中,前沙粒尾涡长度大于单沙粒场的尾涡长度,后沙粒尾涡长度小于单沙粒场的尾涡长度,并且前沙粒出现流动分离的Re小于单沙粒场出现流动分离的Re,而后沙粒出现流动分离的Re大于单沙粒场出现流动分离的Re.
2011年02期 v.47;No.19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3K] - 张豫川;羊群芳;张兴元;刘红玫;
试验通过对原状及湿陷和震陷土样的微结构SEM图像的观测和分析,定量研究力和水两个外因作用下黄土的孔隙大小、数量及其分布规律的变化,通过不同外因的作用效果分析黄土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黄土震陷后孔隙较湿陷后大,认为胶结作用极易因浸水而软化破坏,胶结作用愈强,黄土发生湿陷的可能性愈大;但是胶结作用可以抵御外力作用,使黄土不容易因震陷而破坏.
2011年02期 v.47;No.19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 王海燕;贡保东珠;李雨遥;阎侃;安黎哲;陈书燕;
以人工培养的发菜悬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低温胁迫下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阐释发菜在极端环境下得以生存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4C低温胁迫处理15天后,发菜悬浮细胞的相对生长量显著降低,而质膜相对透性和细胞活性在低温胁迫处理3天较对照有明显的变化,处理5天后细胞逐渐适应.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处理5天使发菜细胞内的脯氨酸质量分数和海藻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了光合系统Ⅱ的活性,而叶绿素a的质量分数在低温处理初期上升.由此可以发现,低温胁迫使发菜悬浮细胞的质膜完整性和光合作用受到伤害,而细胞内的脯氨酸和海藻糖迅速积累起着积极的渗透调节作用,从而使细胞逐渐适应低温,生长得以恢复.
2011年02期 v.47;No.194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 赵庆芳;陈健;李巧峡;王军喜;叶文斌;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选择苦参碱、槐啶碱、槐果碱、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5种物质,研究各物质水和丙酮溶液以及不同物质丙酮混合溶液对黄芪根腐病2种主要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和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同种物质丙酮溶液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水溶液的抑菌效果.3种生物碱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显著,其中槐啶碱丙酮溶液的抑菌活性最强,在质量浓度为1.00g/L时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43.63%,27.10%,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0.0625g/L.2种酚酸类物质对2种致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物质丙酮混合溶液对2种致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与单个物质丙酮溶液无明显差异,抑制效果最好的槐啶碱和苦参碱混合液对2种致病菌抑制的EC50为31.62,10.00g/L,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0.0625g/L.不同物质的水和丙酮溶液对2种致病菌活性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抑制作用随溶液浓度降低而减弱.
2011年02期 v.47;No.194 83-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赵君;张仁懿;李新娥;陈凌云;王刚;
通过甘南地区金露梅的研究,以营养元素的不同水平供给为外部驱动因素,有无繁殖过程为内部因素,比较分析了金露梅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影响了叶片的w(N)和w(P),施肥后叶片的w(N)依次为17.8,18.9,20.1,22.6mg/g,w(P)依次为1.92,2.05,2.19,2.58mg/g,但施肥对w(N):w(P)的影响不显著.繁殖显著降低了叶片的w(N)和w(N):w(P),而对w(P)影响不显著.外部和内部因素对金露梅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的影响不相同.不同的施肥水平显著影响金露梅叶片的w(N)和w(P),而对w(N):w(P)影响不显著.证明繁殖过程导致了氮的大量消耗和w(N):w(P)的显著降低.金露梅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分别表现了w(N):w(P)的趋同和分异.
2011年02期 v.47;No.19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孙晓通;钟承奎;
通过切锥及局部微分同胚的概念,引入了一种新的边界条件的刻画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构造伪梯度向量场的方法.针对非线性项在零点与无穷大处增长性发生变化的p-Laplace方程,应用得到了几个多临界点存在的结果.
2011年02期 v.47;No.19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朱辉辉;
研究了Gorenstein内射模,介绍了一类Gorenstein内射维数有限的模,即研究的(n,m)-强Gorenstein内射模,并讨论了这类模的上合冲及性质.
2011年02期 v.47;No.194 98-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刘建成;魏艳;
刻画了anti-de Sitter空间中具有常k阶平均曲率和两个不同主曲率的完备类空超曲面的黎曼积结构.
2011年02期 v.47;No.194 101-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肖艳敏;伍渝江;
用径向基函数插值的无网格配置方法求解广义Fisher方程.此方法可以把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减少了计算量.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数值结果并且模拟了一些反映扩散现象.
2011年02期 v.47;No.194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高炜;张云港;梁立;
用覆盖数逼近的方法给出Cs相似度函数下正则谱聚类的收敛阶.
2011年02期 v.47;No.194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 李春树;汪西原;
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Tchebichef矩构建的完整的拉伸和旋转不变性的方法,命名为径向Tchebichef不变矩.该方法直接从径向Tchebichef矩中提取不变特征,避免了归一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新方法有很好的图像识别效果和抗噪声干扰性能.
2011年02期 v.47;No.194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 张丽萍;
运用Visual C++ 2005和ObjectARX 2008开发工具,探讨图形实体的创建与实体属性的设置方法.利用结果缓冲区、DXF接口方法和ObjectARX类函数,实现图形数据自动提取和图形交互功能.以此为基础开发的线路设计系统,在一些设计单位完成了多项线路工程设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1年02期 v.47;No.194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丁春生;曾海明;付静;黄燕;彭芳;徐召燃;
以石英砂为载体,用碱性沉积法制备了镁盐改性砂.考察了改性前后石英砂比表面积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在静态试验条件下,镁盐改性砂对镉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镁盐改性砂表面涂层为Mg(OH)2,比表面积为49.127m2/g,是石英原砂的6.12倍;在pH值为中性的条件下,镁盐改性砂的吸附效果优于石英原砂,石英原砂对Cd2+去除率为39%,镁盐改性砂对Cd2+去除率可达到47%;随着Cd2+初始浓度的增大,镁盐改性砂对Cd2+的去除率逐渐减少,且随着pH值的升高而提高,当pH值为9.0时,去除率达到67%.
2011年02期 v.47;No.19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 屈孟男;何金梅;
利用多种长链脂肪烃混合物在大气环境中的不完全燃烧,通过沉积并收集其燃烧产物,制备了性能稳定、尺度均一的碳纳米微球.该方法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需复杂仪器和特定试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所制备的碳纳米微球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类纳米微球均具有50nm左右的直径.
2011年02期 v.47;No.194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