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东怀;陈发虎;易治宇;朱彦虎;王鑫;张月宝;李再军;王飞;韩飞;张焱;
报道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格山剖面的磁性地层和古环境记录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塔里木海湾消亡、副特提斯海最终退出塔里木盆地发生在4.2 Ma以前;3.4 Ma塔里木盆地首次出现大型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形成;2.6 Ma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沙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当今极度干旱的大型沙漠环境.
2009年04期 v.45;No.v.4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 黄昌庆;冯兆东;马玉贞;郭兰兰;王维;
利用AMS~(14)C测年,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巴汗淖湖泊沉积物孢粉,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全新世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8.696~7.847 kaBP植被以荒漠草原主导,气候寒冷干旱;7.847~7.130 kaBP植被转变为禾草草原,温湿条件得到改善,但区域气候很不稳定;7.130~4.780 kaBP植被演化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且稳定;4.780~4.207 kaBP为松-栎混交林,为温暖湿润且稳定的气候最宜期; 4.207~3.622 kaBP植被退化为松属-禾草森林草原,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3.622 kaBP以来,植被进一步退化为荒漠草原,气候进一步变干.
2009年04期 v.45;No.v.4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白洁;陈曦;杨辽;李江宏;梁承东;
在"乌鲁木齐市城市远景规划修编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规划图纸资料和街道统计数据,建立基于GIS的面向对象人口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口规模、密度和分布变化规律的空间分析和研究,为未来乌鲁木齐市城市远景规划和发展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2009年04期 v.45;No.v.4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 王峰;田景春;李凤杰;赵俊兴;李明瑞;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的分析,研究了苏里格地区盒8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层砂体成分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粒度较粗,分选磨圆中等-好.储层成岩特征表明:研究区砂岩的成岩处于中成岩B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酸性及碱性介质条件下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于砂岩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009年04期 v.45;No.v.45 18-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禚喜准;王琪;郝乐伟;鲁新川;张瑞;张功成;
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了下干柴沟组下段的孔隙结构和成岩演化特征,建立了成岩序列与孔隙度演化模型.根据沉积相、地层等深图以及孔隙度演化模型,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中部地区划分出6种成岩相:浅湖-强压实相、滨湖-强压实相、冲积平原-强压实相、滨湖-中等压实相、三角洲前缘-较弱压实相、辫状河道-弱压实相.综合分析认为,继承性的古隆起及其斜坡带上的三角洲前缘-较弱压实相,储层物性较好,同时靠近生烃凹陷,成为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2009年04期 v.45;No.v.4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封彩云;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文小航;
利用中国35°N以北地区1961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58个探空站逐日高空观测资料以及地面观测的逐日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资料,分析了42a来中国北方各区水汽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水汽质量分数与总云量、低云量以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逐区讨论了水汽质量分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42a水汽质量分数有微弱的增加;水汽质量分数与云量、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水汽质量分数与云量、降水量的相关中,平均水汽质量分数与低云量、降水量的正相关最显著;云量与降水量的相关中,低云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最显著.这三种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季最显著,秋、夏季次之,冬季最弱.沙区的各相关系数均低于非沙区的,说明荒漠化对空中水资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沙尘暴多发的春季,这一影响就更显著了.
2009年04期 v.45;No.v.45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江小雷;李伟绮;张卫国;
利用室外盆栽方法,就8种一年生植物的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株高、根深和单位叶面积根量等6个功能特征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所采用的8个植物种类在株高、相对生长率、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根深、单位叶面积根量等功能特征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生物量生产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分别与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株高和根深等功能特征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不相关,而与单位叶面积根量负相关.在本实验条件下,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株高、根深和单位叶面积根量5个功能特征可被认为是影响人工草地生产力的关键性特征.
2009年04期 v.45;No.v.4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赵成章;周伟;王科明;董小刚;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1属,32个多布种蝗虫在相关性系数0.50处,聚为8个生态种组.蝗虫具有极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原区的生境决定着蝗虫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区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000 m的祁连山地.温度因子是蝗虫种属组成的促进因子,其他因子为抑制因子;温度与降水量是蝗虫密度的促进因子;极端最低温与蝗虫种属组成存在极显著关系,与蝗虫密度存在显著关系.
2009年04期 v.45;No.v.4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武高林;任国华;刘振恒;杨林平;班玛才让;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后3 a的群落特征变化,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补播"高寒1号"生态组合草种对退化草甸的恢复改良效果.结果显示:仅封育3 a后,"黑土滩"退化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0.75,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0.25;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种相对于封育前,使得退化草甸的盖度增加了56.00%,高度增加了11.74 cm,地上生物量增加了222.24 g/m~2,可食牧草比例增加了55.98%,物种数由5种/m~2增加到了15种/m~2,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了3.29,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1.85,均匀度指数由0.06增加到了0.27.相对围栏封育而言,封育后补播是一种更有效的"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补播配套实施可以显著改善"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群落貌相、草地生产力和组分结构状况.
2009年04期 v.45;No.v.45 48-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 刘华;李自珍;刘志广;李文龙;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几种宿主-寄生物相互作用的差分方程模型随参数变化时表现出的复杂动态行为以及行为所发生的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模型尤其是聚集效应模型都包括多种复杂的动态:Hopf分支、倒转Hopf分支、倍周期分支、倒转倍周期分支(周期倍减)、草叉分支、倒叉分支、吸引子突变(危机),含有窄、宽周期窗的混沌段、多吸引子共存、阵发混沌及超变换行为.这些非单一的复杂动态对了解自然界种群的动态规律有重要意义.
2009年04期 v.45;No.v.4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任青吉;许静;刘伟;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19种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作为材料,研究温度、生境、海拔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果荠属休眠率最高,为97.3%;芝麻菜属休眠率最低且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最短,均为2.6d.各温度下种子休眠率差异不明显,10℃下所有种子的平均休眠率略高,为64.9%;25℃下平均休眠率略低,为49.0%.温度对种子萌发时间影响极显著,相对高温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短;海拔显著影响种子的休眠率,平均休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采自相对高海拔下的种子平均休眠率为低海拔下种子的7.1倍,但各海拔梯度下的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生境对种子平均休眠率的影响显著,采自滩地的物种休眠率相对较高、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长.
2009年04期 v.45;No.v.4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张俊华;李国栋;南忠仁;肖洪浪;
以野外样品采集、室内分析、GIS空间模拟和遥感等多种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结果显示:TOC,AOC,NOC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土壤有机碳的极值区和区内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三者的空间变化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剖面0~100 cm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TOC,AOC,NOC的质量分数和分布差异性大.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后,剖面上TOC,AOC,NOC的质量分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耕作使TOC,NOC的质量分数明显升高,但由于多次的灌溉淋溶,导致AOC的质量分数降低;而土地沙漠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2009年04期 v.45;No.v.45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陈年来;黄海霞;高慧娟;安黎哲;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和大气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甜瓜壮龄叶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土壤水分胁迫下,气孔因素是导致甜瓜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使甜瓜叶肉光合能力降低,引起胞间CO_2积累,叶片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同步下降.在土壤湿度极低时,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助于诱导气孔开张.土壤水分充足时,过高的空气湿度导致甜瓜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叶肉细胞CO_2供应不足,光合速率降低.甜瓜生产中土壤湿度应不低于最大持水量的50%,空气湿度宜控制在70%以下.
2009年04期 v.45;No.v.4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 施溯筠;陈翠云;
以对UV-B敏感的红芸豆为材料,采用一氧化氮的供体硝普钠(SNP)研究15μmol/(m~2·s)的UV-B辐射下SNP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芸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同工酶电泳也显示100μmolSNP促进SOD,CAT,POD同工酶的表达,特别是诱导一些同工酶条带提前出现,还出现一些单独UV-B处理所没有的条带.说明100μmolSNP可以提高UV-B作用下抗氧化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植物遭受UV-B伤害.
2009年04期 v.45;No.v.45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范维丽;刘仲奎;
设T是形式三角矩阵环,U和V是右T-模.引入f-单相对内射模、N-生成相对内射模和弱单相对内射模的概念,并借助于与Mod-T等价的范畴Ω,研究了形式三角矩阵环T上的f-相对内射模、N-生成相对内射模和弱相对内射模的有关性质.对右T-模U和V,得到U是f-V-内射模、N-生成V-内射模和弱V-内射模的充分条件.
2009年04期 v.45;No.v.45 105-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巩增泰;郭元伟;
定义和讨论了区间值函数和模糊数值函数关于非可加Sugeno测度的Choquet积分及其性质,并利用传统的模糊数值函数的Kaleva积分对其进行了刻划;同时,讨论了区间值函数和模糊数值函数的Choquet不定积分,发现该集函数对于原有测度的性质具有遗传性,分别是一种区间值和模糊数值模糊测度.所有结果不难推广到定义域为高维空间或取值域为高维模糊数空间的情形.
2009年04期 v.45;No.v.45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章培军;李维德;李自珍;程雷虎;
研究具有隔离仓室、预防接种及双线性接触率的高维自治微分系统的SEIQR流行病模型,得到决定疾病绝灭与否的阈值:基本再生数R_0,证明了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全局渐近稳定性,揭示了隔离和预防接种对疾病控制的积极作用.
2009年04期 v.45;No.v.45 118-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吴海涛;黄文韬;梁德辉;
研究一类七次多项式微分系统无穷远点的极限环分支问题.首先将该问题转换成在原点的极限环分支问题,然后通过奇点量的计算,推导出系统原点(对应无穷远点)的中心条件以及最高阶细焦点的条件,给出了七次多项式系统可在无穷远点分支出12个极限环的实例.
2009年04期 v.45;No.v.45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赵丽萍;李自珍;王文婷;马智慧;
研究了捕食者-食饵模型中食饵染病且能垂直感染的具有密度制约因素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分析了解的有界性,讨论了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得到了平衡点局部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进一步分析了非负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分别得到了捕食者绝灭、疾病消失和疾病成为地方病的充分条件.
2009年04期 v.45;No.v.45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王仲平;钟承奎;
对广义Burgers方程给出了分歧分析,在两种情形下证明了当参数λ穿过第一临界值λ_0=1时,该问题分歧出一个吸引子.该分析是以新的而又成熟的吸引子分歧理论为基础,同时运用了特征值分析和中心流形约化方法.
2009年04期 v.45;No.v.45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陈伯龙;
考虑了两台平行机的排序问题,其中一台机器带有一个固定的不可用约束区间,任务的加工是不可中断的,而且每一个任务带有一个运输时间,目标函数是最小化最大运输完工时间.这个问题是强NP-难的.提出一个最坏情况比是8/5的多项式时间近似算法,并指出这个界是紧界.同时还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该问题.
2009年04期 v.45;No.v.45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